心理防御机制:如何合理运用这把双刃剑
心理防御机制:如何合理运用这把双刃剑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从工作到人际关系,从经济困境到健康问题,各种负面因素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你是否曾经感到焦虑、沮丧,甚至想要逃避现实?你是否发现,有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心理小把戏”来应对这些负面情绪?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心理防御机制。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由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但过分或错误地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则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
-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下面对正常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介绍。
1.逃避性防御机制
- 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或不愉快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里去,压抑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一样。
- 否认:否认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所以一般情况下,切莫戳穿否认者的谎言,因为他可能正处于极度悲伤中。
- 退行:当个体遭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反应,这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不用去应付困难,恢复对别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
2.自骗性防御机制
- 反向形成:也称矫枉过正,个体对内心难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夸张性地表现出来。使用反向者,其外在行为与情感表现,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方向的。反向机制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适应;但如果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
- 合理化: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个体用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饰自己,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开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可能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
- 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
- 隔离(Isolation):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通常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须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例如,医师不带情感地面对医院里的生老病死以降低自己内心的焦虑,就是一种情感隔离。
- 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做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二是将这种构建具体化;三是忽略或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 分裂(dissociation):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3.攻击性防御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时,便可能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适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 转移: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或者安全者身上。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太太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儿子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狗一脚。
心理防御机制的利与弊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例如,适度的否认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重大打击时逐渐接受现实,而不是一下子崩溃。合理化则让我们在遭遇失败时,能够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从而保持自尊。
然而,过度依赖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总是通过否认来逃避现实,可能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问题积累。过度的合理化则可能导致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阻碍个人成长。而攻击性防御机制,如转移,可能会伤害到身边无辜的人,破坏人际关系。
如何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提升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类型,反思其背后的原因。这需要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逃避。
培养积极心态: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
学会情绪管理:当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尝试用更健康的方式释放情绪,如运动、写日记或与信任的人交流。
增强心理韧性:通过冥想、正念练习等方式,提升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过度依赖某种防御机制,影响了正常生活,不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这个充满负能量的世界里,拥有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生存技能。但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这种机制,既要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又要保持内心的开放和成长。通过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活出更加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