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食物过敏率升至8%,八类食物成“隐形杀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5: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食物过敏率升至8%,八类食物成“隐形杀手”

夏日里的冰镇哈密瓜口感清甜细腻,可一些人却无法领略“吃瓜”的幸福,对他们来说,一口下去带来的不是冰爽与甜蜜,而是喉咙的红肿、刺痛。这哪是什么哈密瓜,简直就是“锁喉瓜”。

中国人也会过敏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可能不是因为瓜太甜齁着了,而是对哈密瓜过敏。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哈密瓜中的蛋白质产生不良反应,就可能会出现嘴唇、口腔或喉咙瘙痒、刺痛以及肿胀的症状。

不仅是哈密瓜,西瓜、黄瓜等瓜类以及香蕉中都含有与哈密瓜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因此,受不了哈密瓜的人,在吃这些瓜果时也有一定几率会感到难受,真可谓是“与你无瓜”。


美国食药监局FDA还提到芝麻、树坚果(核桃、巴旦木、腰果仁等)也是食物过敏原,轻度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度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图/ unsplash)

不仅是瓜果,生活中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食物,都存在一批因为过敏而“无福消受”的人。但与影视剧里吃花生都会被送到急救室的外国人比起来,中国人似乎真的没什么过敏的概念,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有脱敏的本事?

中国人同样会过敏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过敏,指的是人体对食物成分(一般是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反应,通常在进食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发作。这种不良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或者“变态反应”(是的,真叫这个名字)。由于免疫系统将血液中某种食物成分(也就是过敏原)错误地识别成了有害物质,免疫应答过于强烈,因而产生了过度的防御行为。

可能造成过敏的食物种类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集中在含有麸质的谷物、甲壳类动物、鸡蛋、鱼类、牛奶、花生、大豆和坚果,这八类食物基本上涵盖了90%以上的过敏原。

在江西进行、发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上一项规模超2万人的研究显示,在中国,“杀伤力”最强的8种致敏食物依次为虾、芒果、贝类、鸡蛋、鱼、牛肉、牛奶和羊肉,其致敏率分别为1.95%、1.22%、1.07%、0.68%、0.49%、0.35%、0.34%和0.25%。

中国人食物过敏的总发病率也并不算低,这一现状的背后是食物过敏率近年来在中国的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1999年至2008年,中国人食物过敏率仅为5%,经过十年,这一数字在2009年至2018年上升到8%,和食物过敏高发的欧美地区已经没有明显差距(均在8%左右),中国人并没有更不容易过敏。

当然,食物过敏率上升不仅仅是中国人面临的一个困扰,也是全世界人民需要去应对的难题。目前还没有单一理论可以“一锤定音”地解释其缘由,而已有的理论认为,这可能和卫生条件变好(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变少)以及饮食习惯改变(接触食物的量和时间都发生变化)等环境因素有关。

归根结底,虽然食物过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影响,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研究发现,在新加坡,无论什么族裔,在亚洲出生的人群对花生和坚果过敏的几率都要比在西方国家出生的人群更低。而在美国,华裔对花生过敏的几率却并不比其他族裔低。由此可见,环境因素有时候甚至可能会起到主导作用。


中国花生品种中的主要致敏蛋白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外国花生品种,可能是中国花生过敏发病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图/unsplash)

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的环境也在发生改变,食物过敏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无法忽视。而且,虽然大部分的过敏都起源于童年,但成年后过敏依然会有新发的可能。也就是说,即使你现在能毫无顾忌地“炫”海鲜,之后哪天突然对海鲜过敏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会觉得身边的食物过敏现象并不常见,或许是因为从上至下,整个社会对过敏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直到2024年要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新国标GB7718)中,监管部门才强制要求食品生产商标注过敏原,此前的标准都只要求“自愿标注”。

“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了几类需明确标示提示信息的食品配料。(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 (202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与此同时,公众对于过敏相关的知识了解不足,医疗人员的培训也还远远不够。据报道,2022年时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估算,全国变态(过敏)反应专科医生不足300人,将其他科室一同算上,能够从事过敏性疾病诊疗的医生也不超过3000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有“中国人不过敏”的错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的过敏,和你以为的过敏

好在,即便是对食物过敏并不上心,通常来说也不会酿成大祸。多数由食物过敏引发的不良反应还比较“温和”,也就是口腔刺痛、咽喉或舌头肿胀、鼻塞、肠胃不适、起风团(荨麻疹)以及眩晕等。

但也正是因为过敏症状往往比较“路人脸”,再加上大众对食物过敏缺乏了解,很多人在口腔、皮肤、肠胃等身体部位产生不适时,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将其与食物过敏联系起来,而是用其他的说法去自行解释。除了哈密瓜“锁喉”可能被解释为“太齁”以外,吃芒果嘴巴发麻发痒可能被当成是“上火”,吃鸡蛋犯恶心可能会被归咎为“挑食”......


蜜瓜锁喉、菠萝扎嘴、芒果麻嘴,猕猴桃喇嗓…...虽然不一定全是过敏,但许多常见水果都可能是“刺客”。(图/unsplash)

这还是“罪魁祸首”相对明确的情况,平时我们摄入的食物五花八门,给了过敏原隐匿其中的机会。如果碰巧“真凶”还不在几种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中,就更难被觉察到。比如,有的人对茄子过敏,吃了就会感觉喉咙瘙痒难耐;有的人对玉米过敏,甚至“沾不得”玉米糖浆、玉米淀粉等被用于多个领域的玉米衍生产品。但诸如此类的过敏很难被精准定位,进而被诊断出来。

另一方面,也会有人将食物引发的一些其他的身体不适当成是过敏。例如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也很容易与食物过敏混淆。食物不耐受通常是因为体内缺乏相关的消化酶,例如常见的乳糖不耐受就是缺乏乳糖酶而导致一喝牛奶就拉肚子。而牛奶过敏反应会更严重,可能引起食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部位的不适。

同样的还有会被当成是酒精过敏“喝酒上脸”,这其实是因为缺乏乙醛脱氢酶(ALDH),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引发血管扩张。真正意义上的酒精过敏其实相当罕见,症状也更加严重,除了身体发肿、瘙痒、起皮疹外,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胃部痉挛。还有一些“吃坏肚子”的情况,则是因为食物含有毒素(如“毒蘑菇”)或者其中含有的物质刺激性过强(如辣椒),而非过敏。吃了它们当然也会感到难受,但蘑菇和辣椒本身引发过敏的情况堪称罕见。

对食物过敏的误会,还包括对过敏反应可能会有多严重还不够了解。比如,一些人猜测婴儿在进食后很容易睡着,是因为发生了过敏性休克。但婴儿会哭闹,可能只是因为饿。进食后平稳入睡也相当正常,并不是一些人猜测的过敏性休克。真正的过敏性休克会让人呼吸困难、失去意识,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绝不会仅仅起到“助眠”作用。

食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是否属于食物过敏,最根本的标准在于是否涉及免疫系统对食物成分的过度反应。

脱敏不是“习惯就好”

要想不被食物过敏“祸害”,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对引发过敏的特定食物避而远之。但偏偏国人对“吃”这件事有非同一般的执着,在“过敏难受”和“吃不到难受”之间,不少人会选择先吃再难受。

而脱敏治疗,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吃多了就习惯了”这么简单。以“力大砖飞”为基本思路的“疗法”完全有可能导致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有些人摄入很少的过敏原就会出现危急情况,对于病情危重的过敏发作,一般的过敏药是起不到治疗效果的,目前治疗严重过敏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选择,就是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可偏偏中国绝少有人能够在真正需要时手握这样一支“肾上腺素笔”。


肾上腺素能够快速起到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水肿、扩张支气管和减少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出现严重过敏时需要在大腿上注射肾上腺素实施急救。(图/unsplash)

目前科学家们在探索以逐步加量、逐渐提高耐受性为原理的脱敏免疫疗法,主要分为口服、舌下和表皮免疫疗法三种形式。

其中,口服免疫疗法可能比较接近我们所想象的“脱敏”。但这种疗法讲究在医生监督下的循序渐进,每次治疗时接触过敏原的量不能超过引发过敏反应的临界值,并需要配备上肾上腺素笔且要定期复诊,疗程可能长达数月。整个过程比自己“随心炫”,要谨慎小心得多。

好消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许会摆脱对一些食物的过敏(其几率与食物种类有关,比如不再对牛奶、鸡蛋和小麦过敏的几率就要比花生和坚果大)。而研究数据也表明,趁早接触某种食物,是一种降低过敏风险的方式。

但坏消息是,对于一些“顽固”到跟你一起进入成年期的的过敏,直到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式。倘若你怀疑自己对某种食物过敏并且想要得到治疗,建议你先到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及相关科室检测过敏原。目前,口服潜在过敏原的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

不过其实,除了会让你过敏的食物,这个世界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如果有什么是不能吃的,要不就放过自己吧。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了,如果食物过敏都不能教会你放下,那大概也没有谁能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