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师节:北大10位教授获教学成就奖和卓越奖
2024教师节:北大10位教授获教学成就奖和卓越奖
2024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在北大,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以科研的灯光照亮学术的前路,以智慧的火种点燃了思想的火炬,在教学的田野上辛勤播种,以育人的甘露滋润了求知的心田,是时代的炬火,是未来的筑梦人,今天,一起将目光投向202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最深的感念,向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伟大的人民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起来认识!成就卓越的他们。他们有的埋首于细胞的微观世界,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有的专注于哲学的深邃思考,揭示宇宙与人心的哲理,有的致力于医学的前沿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有的在文学的海洋中,捕捉着时代的脉动,有的耕耘于思政的广袤天地,探究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时代的思想引领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以教育的名义,为大学时代使命的完成,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倾注了满腔热情,一同走近他们的故事。
2024教学成就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元培学院导师,教育部生物科学专业教指委秘书长。长期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研究,在细胞钙信号微观动态、交感递质信号转导、心力衰竭分子病理机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发现。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心脏研究会理查德•冰奖、卫生部心血管病中心中国有突出影响心血管论文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康德暨德国哲学研究领域,论证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为对象双重性、道德命令构成康德批判哲学转向的原初动因等观点,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历史倒错;在政治哲学领域,在国内大学首开政治哲学课程并建立课程系列,证明政治哲学为自主学科无需道德哲学的基础,提出平等和民主的新观点;在大学研究方面,揭示理性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与现代大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在国内首先开设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课程,提出人类自主和进化的新观念;开创汉语哲学研究,系统地论证了汉语哲学的定义、领域、任务和方法。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成果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大生理联合会第一副主席。长期从事慢性痛及其共病、神经发育、损伤修复及脑重大疾病的机制研究。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获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五洲女子科技奖、全国优秀科学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和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
2024教学卓越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跨院系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现任国际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执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Protein Science 副主编。主要从事蛋白质(特别是膜蛋白)的生成、质量控制、功能、作用和调控机制等研究,特别侧重于活细胞蛋白质探究;发现了标志休眠细菌状态的可逆亚细胞结构复苏延迟体的存在、揭示了负责细菌新生外膜蛋白转运的超级蛋白质复合体的存在、阐述了细菌ATP合酶在活细胞中处于两种结构和功能状态并依生理条件不同而相互转换等。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曾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双语教学课程负责人、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主席、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监事长、蛋白质专业分会和教育专业分会主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智源青年科学家、IEEE-CCF 青年科学家奖、ACM 杰出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DAC、ISCA、MICRO、ICCAD、FPGA等发表论文100余篇,2次被评为国际会议最佳论文,6次被提名为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担任ACM核心期刊 TECS 和TRETS 的副主编。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世中国文学及相关学术思想史研究,先后出版《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变风变雅:清季民初的诗文、学术与政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等专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发表论文多篇。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2022年获首都劳动奖章,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冷战及其遗产》、《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美国与东亚关系导论》、《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中国与国际规范变迁》等多部专著或教材。获得第六届和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北京大学优秀教材等奖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的建设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出版著作3部,在学术期刊、报纸等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含1项重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它各类项目9项。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十大影响力标兵人物、2022年第十八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2024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2020年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17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007年获“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等奖项和荣誉。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于20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2023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健康数据科学研究,聚焦数智化驱动的药物流行病学、罕见病多重保障机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北京市科协“2023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教学设计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标兵、北京大学仲外医学奖教金、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等荣誉。
还记得吗?他们也曾是获奖者。翻开历史的篇章,在北大,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教师,以深邃的学术造诣,引领学科发展,以卓越的教学艺术,启迪学生心灵,自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营造,追求“卓越的教与学”的教学文化氛围,激励教师潜心钻研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大学特设立“教学成就奖”和“教学卓越奖”,每一位获奖者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北大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高举知识的火把,照亮了一代代学子的求知之路,而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与卓越奖,不仅是对教师们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学识与情怀的颂歌
2023教学奖
成就奖
- 数学科学学院 柳彬
- 法学院 潘剑锋
- 公共卫生学院 李立明
卓越奖
- 工学院 谢广明
- 考古文博学院 杨哲峰
- 体育教研部 赫忠慧
- 教育学院 尚俊杰
- 护理学院 王志稳
2022教学奖
成就奖
- 物理学院 刘玉鑫
- 中国语言文学系 钱志熙
- 社会学系 邱泽奇
卓越奖
- 哲学系 先刚
- 城市与环境学院 唐志尧
- 计算机学院 刘先华
- 国际关系学院 王正毅
- 光华管理学院 孟涓涓
- 第三临床医学院 李蓉
2021教学奖
成就奖
- 中国语言文学系 陈保亚
- 生命科学学院 顾红雅
- 第三临床医学院 毛节明
卓越奖
- 城市与环境学院 刘鸿雁
- 计算机学院 刘譞哲
-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汪锋
- 工学院 黄迅
-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陈旻
2020教学奖
成就奖
- 哲学系 赵敦华
-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陶澍
- 法学院 白建军
卓越奖
- 物理学院 穆良柱
- 考古文博学院 秦岭
- 国际关系学院 罗艳华
- 光华管理学院 王辉
- 国家发展研究院 黄卓
- 公共卫生学院 许雅君
2019教学奖
成就奖
- 光华管理学院 厉以宁
- 药学院 张礼和
卓越奖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苏彦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陈江
- 社会学系 李康
- 经济学院 刘怡
- 第一临床医学院赵明辉
2018教学奖
成就奖
- 历史学系 阎步克
- 第二临床医学院 祝学光
卓越奖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赵达慧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陈斌
- 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刘家瑛
- 法学院 葛云松
- 经济学院 郑伟
- 基础医学院 张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