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四融”模式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奈曼旗:“四融”模式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是一个由蒙、汉、满、回等1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奈曼旗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融心、精准服务融情、教育培训融智、重点工作融力的民族工作“四融”模式,推动奈曼旗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融心”,夯实互嵌发展基石
“同心掬得满庭芳,团结花开别样红……”近日,一封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倡议书在奈曼旗各社区微信群、朋友圈中广泛传播。
为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合力,奈曼旗专门成立了由旗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以苏木乡镇场街道为“点”、嘎查村社区为“线”、旗乡村组四级党建责任区为“面”的联动网格体系,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形成民族工作“一盘棋”。这封饱含深情的倡议书,就是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旗干部群众发出的“融心”号召。
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暨舆情会商研判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排查涉民族宗教领域风险,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基。
搭建服务平台“融情”,架起互嵌发展桥梁
“刘书记经常来村里,党员志愿服务站和心理咨询室的桌椅、供暖设施都是他帮忙置办的。”苇莲苏乡卧凤甸子村党支部书记郑晓东介绍道,自从和旗残联党支部副书记刘书江“结对认亲”以来,村里建起了助残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的软硬件设施也得到完善,这是奈曼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生动缩影。
为织牢织密联系服务群众“一张网”,奈曼旗组织全旗116个行政事业单位与共驻共建社区党组织、乡村振兴包联嘎查村“结对认亲”,带动全旗553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亲帮扶群众,全旗5619名网格员与网格内群众全部“结对认亲”,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把精准服务送到民品民贸企业“心坎里”,建立由旗民委牵头,旗财政、人民银行奈曼旗支行等部门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60余个,召开观摩会、座谈会等10余场次,帮助指导企业用好用活民贸民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为44家民贸民品企业落实贷款贴息1200余万元。
活化教学形式“融智”,激活互嵌发展活水
走进奈曼旗蒙古族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正在切磋对弈,学习蒙古象棋,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课程趣味性强,受欢迎程度也高。除了蒙古象棋以外,幼儿园还设置了马头琴、摔跤、蒙古舞等特色课程。
奈曼旗突出抓早抓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畅通跨区域交流成长渠道,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理工大学“向草原”志愿服务队、北京师范大学曼里行调研队等建立联系,大力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帮扶助困活动,线上线下覆盖青少年1500余名。
根据党员干部、青少年、农牧民等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打造主题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红石榴家园”等50余个,以“实景体验+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2022年以来,共开展培训21期,参训党员干部达1.2万人次。
聚焦重点工作“融力”,汇聚互嵌发展力量
“我既是人大代表又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除了宣传好民族团结政策,讲好各民族守望相助故事,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时,也会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活动中。”奈曼旗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安静介绍道。
奈曼旗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社会责任,聚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等重点工作,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示范引领力强,统一战线联系广泛、资源密集等优势,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在创建工作中主动作为。
打破地域界限,紧扣京蒙守望相助、通赤双子星座战略部署,主动与北京通州区、赤峰市、通辽市邻近先进旗县开展跨区域联盟合作,累计开展实地观摩、交流座谈、群众性文体活动等60余场次,奋力开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局面。
“文旅融合+”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走走走,小剧场排新剧了,今天首演,我得去占个好位置……”12月23日傍晚,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的小剧场热闹非凡,村民们赶往村部观看剧团新排的评剧《一个都不能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交流、加深情感。
西地村评剧演出现场。
西地村评剧演出现场。
近年来,奈曼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资源,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为脉、以产业为基,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模式,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激活民俗文化,搭建各族群众文化互鉴平台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烙印,也是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庙屯民俗旧居展示园。”在奈曼旗白音塔拉苏木庙屯民俗文化村,解说员李巴图正在为参观的同学们做着生动讲解,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几乎每周都有。
庙屯旅游区的轱辘井。
庙屯旅游区的轱辘井。
该旗立足奈曼王府、庙屯民俗文化村、西地评剧村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基地、展厅、街巷等20余处,组织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文化实践活动180余场次,凝聚思想共识。
依托乌力格尔、好来宝、斯布勒敖包祭祀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各级非遗项目166项,培育各级传承人215人。创作编排《草原的风》《你好科尔沁》《诗经里的月光》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经典剧目500余部,开展“文化进万家”“百团千场”下基层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有效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打响文旅品牌,架起各族群众情感相融桥梁
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大力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梁东明、罗云彪、吕明仁等本土革命英烈遗址遗迹与奈曼王府、宝古图沙漠、孟家段湿地等优势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旅游路线。
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摄影活动现场。
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摄影活动现场。
“我对蒙古族服饰一直很向往,这次不仅穿上了,还体验了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这趟真没白来!”来自辽宁省阜新市的游客张雨薇说,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奈曼旗了,有时间她还要带朋友们再过来。
该旗还将乌力格尔、刺绣、版画、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红色文旅互动体验,鼓励引导本土中华麦饭石、本原版画艺术、蒙古族服饰、石咀小米等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满足各族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文旅消费需求,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有力促进“文体旅商”融合业态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在双向流动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做强民族产业,筑牢各族群众抱团发展基石
“除了基础母牛标准化养殖及奶制品加工产业,我们又申请资金开办了现代农渔业智能工厂,两个项目加起来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10多万元。”大沁他拉镇昂乃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年底还有分红和集体过大年活动,别提多热闹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昂乃村现代农渔业智能工厂无土栽培项目。(资料图)
昂乃村现代农渔业智能工厂无土栽培项目。(资料图)
该旗立足各嘎查村资源禀赋,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下,形成“奈曼甘薯”“奈曼小米”“奈曼甘草”“奈曼沙地西瓜”等多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将各族群众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民贸民品企业走访调研,提供精准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110余个,推动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9个,落实民贸民品贷款贴息1200余万元,有效助力少数民族产业项目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统筹融合、相互足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鲍庆胜
实习生:胡芳芳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