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一旦发病几乎100%致死。目前,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中国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包括疫苗株的开发、免疫效果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现状,为优化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狂犬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特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长约180 nm,直径约75 nm。病毒结构由内部单元和外部单元组成,内部单元包括核衣壳、磷蛋白(P)、核蛋白(N)和病毒聚合酶结合的基因组RNA。外部单元由病毒糖蛋白(G)和双层脂质包膜组成,内部单元与外部单元通过基质蛋白(M)连接。狂犬病病毒对温度敏感,易被日光、紫外线灭活。
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及易感人群
狂犬病主要通过犬、猫、狐狸和蝙蝠等恒温动物传播。人类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后可能感染。病毒首先感染暴露处的神经细胞,再移动至中枢神经大量增殖,破坏神经系统,导致信号紊乱和退行性病变。研究表明,15岁以下青少年与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人数多于女性。
国内常见的狂犬病疫苗株
我国常用的狂犬病疫苗株包括aG株、CTN-1株、PV-2061株和PM株。这些疫苗株分别通过不同细胞系培养获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表明,CTN-1株与国内流行街毒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是生产狂犬病疫苗的重要备选疫苗株。
国内已上市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研究现状
人用狂犬病疫苗根据细胞培养基质可分为原代细胞培养疫苗和传代细胞培养疫苗。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狂犬病疫苗均为细胞培养疫苗,培养基质主要包括Vero细胞、原代地鼠肾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随着技术进步,新型佐剂疫苗和mRNA疫苗成为研究热点。
总结与展望
我国常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株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了响应WHO在2030年彻底根除狂犬病的计划,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推广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接种。未来,更加经济、安全、有效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将继续被研发,以保障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