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仅退款乱象:白嫖党又双叒叕出动了?
“双11”仅退款乱象:白嫖党又双叒叕出动了?
“双11”前夕,武汉“咖啡过敏姐”事件引发全网热议。一名女子在多家咖啡店声称喝咖啡后过敏,并以此要求退款,甚至在小红书上分享探店经历,最终被曝光其行为系恶意欺诈。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个别消费者的不诚信行为,也折射出当前电商环境中“仅退款”政策被滥用的普遍现象。
“仅退款”:从便民政策到“白嫖”工具
“仅退款”政策最初是各大电商平台为提升消费者体验而推出的一项售后服务。根据该政策,当消费者购买到“严重劣质、货不对板”的商品,或者遭遇卖家延迟发货、强制发货等情形时,可以无需退回商品即可获得退款。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简化售后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逐渐异化。
自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功能以来,淘宝、京东等平台也相继跟进。据统计,在消费者层面,有25%的人会因“薅羊毛”而使用“仅退款”服务,高频使用“仅退款”服务的消费者占13.39%。更有甚者,网上公开售卖“白嫖课”,课程价格在38元到288元不等,教授如何利用“仅退款”政策获取免费商品。
“仅退款”乱象:谁在买单?
这一政策的滥用,对商家、平台和消费者自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家:利润被吞噬,经营难以为继
上饶市博宏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志刚表示,作为电商平台商家,该公司面临着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问题,这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以维持利润。随着低价产品泛滥,消费者逐渐对高价产品失去兴趣。他举例,基本在新产品推出后不到15天,市场上便出现竞争对手,他们使用更低质量的材料,能够迅速降低成本。举例来说,原本产品需要使用200克材料,由于成本压制材料而逐渐降为150克,最终替换为100克,甚至更低,以至于最终能成型就足以出货。
新发地直播基地副总经理崔学伟也表示,平台政策对商家内卷和恶性竞争的影响很大,供需失衡迫使企业内卷。他认为,平台开放门槛降低,从促进竞争上是好事,但若平台无法对商家行为形成有效监管,在竞争的加剧和平台的要求下,则商家不得不开始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谋求生存。以榴莲为例,最初销售方式是整果售卖,后来商家开始“开缝验肉”,甚至升级到“开果剥肉”,以提升服务。然而,这些竞争逐渐演变为恶性竞争。有些商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虚假宣传,将越南榴莲称之为泰国榴莲高价出售,甚至提供110%出肉率的榴莲,最终导致市场混乱。尽管新发地曾和平台协商、求助,但最终仍收效甚微。
平台:陷入两难境地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仅退款”政策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加了平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却导致平台陷入“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商家权益保护”的两难境地。如果偏向消费者,可能会纵容恶意退款;如果偏向商家,又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短期获益,长期受损
虽然部分消费者通过“仅退款”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行为破坏了电商生态,最终损害的是所有消费者的权益。当商家因无法承受售后成本而倒闭,或因恶性竞争而降低产品质量时,消费者也将失去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问题根源:信任的缺失
“仅退款”政策的滥用,本质上反映了电商环境中信任的缺失。
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缺失:部分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进行恶意退款,破坏了商家对消费者的信任。
平台与商家之间的信任缺失:当平台过度偏向消费者时,商家对平台的信任也会受损。
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缺失:恶意退款行为的泛滥,使得诚信消费者也难以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
构建健康电商生态的路径
面对“仅退款”政策带来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完善政策设计
平台应优化“仅退款”政策,建立更合理的退款机制。例如,可以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对频繁恶意退款的消费者进行限制;同时,给予商家更多自主处理售后的权限。
加强平台监管
平台应加强对异常退款行为的监控,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识别恶意退款,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平台应建立更公平的纠纷处理机制,充分考虑商家的合法权益。
强化法律规制
对于恶意利用“仅退款”政策的行为,应纳入法律监管范畴。根据广东润鹏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杨奇的分析,如果消费者长期在购物平台上进行“薅羊毛”的行为,根据金额大小,还可能涉嫌民事侵权或刑事诈骗。而卖课教别人“薅羊毛”,还可能涉嫌诈骗和教唆罪。
培育诚信文化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培育健康的电商文化,倡导诚信经营和理性消费。这需要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互信的交易环境。
“双11”前夕,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仅退款”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释放了积极信号。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电商生态,让“仅退款”真正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利器,而不是“白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