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将至,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共庆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将至,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共庆
2025年,农历蛇年,我们将迎来一个意义非凡的春节——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感慨万千。
“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早在2010年,冯骥才就呼吁将春节申遗放在首位。他深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念。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春节终于跻身世界非遗之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春节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腊八到元宵,一系列民俗活动贯穿始终,如写春联、贴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辞旧迎新的文化传统。正如冯骥才所说:“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复兴的过程。”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节日,将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据统计,春节已成为近20个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这一节日。从英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新春嘉年华,再到法国巴黎的新春美食节,春节所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正日益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当春节成为‘人类的瑰宝’后,对中华民族传承历史财富、传承民族精神,对团结世界华人、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冯骥才的这句话,道出了春节申遗成功的深远意义。未来,随着春节文化的不断传播与创新,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文化遗产,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