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租赁准则下的租赁负债管理技巧
新租赁准则下的租赁负债管理技巧
2018年底,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新租赁准则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重点探讨新租赁准则下租赁负债的管理技巧,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新准则。
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
新租赁准则最重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区分,要求承租人对所有租赁(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除外)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这一变化使得企业的租赁业务在财务报表上得到了更全面的反映,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租赁负债的会计处理
初始计量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按照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确认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包括:
- 固定付款额及实质固定付款额
- 取决于指数或比率的可变租赁付款额
- 购买选择权的行权价格
- 行使终止租赁选择权需支付的款项
- 根据承租人提供的担保余值预计应支付的款项
在计算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需要确定折现率。首选租赁内含利率,如果无法确定,则采用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
后续计量
租赁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后续计量。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当按照固定的周期性利率计算租赁负债在租赁期内各期间的利息费用,并计入当期损益。每期支付租金时,租赁负债的账面价值应当相应减少。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租赁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显著影响:
- 资产负债表:新增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项目,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 利润表:租金支出从单一的租赁费用变为折旧费用和利息费用两部分,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 现金流量表:租金支付的现金流量分类发生变化,本金部分计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利息部分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
实务操作要点
租赁合同的签订与识别
企业应当在合同签订时就考虑新租赁准则的影响,明确合同是否包含租赁成分,以及租赁期的确定。租赁合同应当明确租金的支付方式、金额、支付频率等关键条款。
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的确定是租赁负债计量的关键。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系统和流程,确保折现率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信息系统支持
由于新准则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复杂的计算,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案例分析
以A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20年12月11日与东莞市坤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租赁期从2020年12月18日到2034年12月31日,厂房1-5层及10-12层每月租金292,229.00元,合同期内每满两年在上一年度基础上递增7%。初始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情况如下:
- 租赁负债的初始计量:按照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即根据租赁合同,统计租赁开始日后各期需要支付的付款额,对其进行折现,作为租赁负债的初始金额。
- 折现率的确定:公司使用增量借款利率作为折现率,加权平均值为4.90%。
结语
新租赁准则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当充分理解新准则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企业也应当利用这一机会优化租赁策略,提高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