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大国首都文化魅力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大国首都文化魅力
7月27日,在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长度最长、历史古迹保存最完整、迄今为止仍然使用的城市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们、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作为一直以来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的统领,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中轴线史话》一书,由北京民俗史地学会、北京东城区图书馆编著,集纳了阎崇年、谭烈飞、郭豹、徐志长、郑毅等10位中轴线历史文化专家的作品,他们从中轴线上的建筑讲起,用专业知识,为建筑立传,以深厚的文化积淀,讲述北京历史故事。本书不仅是一座座中轴线古建筑的传记书,更是一部城市的历史书。
让我们跟随《北京中轴线史话》,一起云游北京中轴线,纵观都城八百年的文化与历史。
北京中轴线文化渊源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既是某一地域各文化圈文化能量的集结地,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能量的辐射中心。而作为城市最高形式的都城,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网络的中心。
北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几个朝代的首都所在地,无论是其宫殿建筑还是山川园林都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魂魄,流淌着时代特有的神韵,而北京城中轴线就是其集大成者。
当我们在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的日子里,登上景山之巅,站在万春亭中极目四顾的时候,都会看见一幅波澜壮阔、至为壮丽的图景:金光闪烁的紫禁城,在难以胜数的略呈灰暗、低矮的四合院和苍翠树荫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华美雄浑的图案。
平面外形呈“凸”字形的北京城,是由北半部的内城和南半部的外城组合而成的。故宫是内城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部署的——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形成层层拱卫的“回”字形格局。而由南而北贯通全城的便是一条长达7.8千米的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环境和建筑物的空间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展开的。
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
“轴”原是指车轴,或是指其他转动着的机件围绕着某一根立轴转动。也有人把平面或立面分成互相对称的两部分的直线,称之为“中轴”。后来,又有人把此引申为“中轴线”。所以,“中轴线”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个术语,意为建筑物、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以之为基准的中心线。这条中心线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轴线”。
北京城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面的钟鼓楼,这条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就像是一个“合页”中间的“轴”。“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城中轴线,肇始于元,而形成于明。
元至元元年(1264),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汗”,即元世祖。元初,都城在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附近)。但是,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原燕京的地位也日趋上升。特别是他胸怀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将其都城南移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元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派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后决定放弃燕京旧城,而在其东北郊以原金代的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即元大都。
当时,为了把琼华岛周围的天然湖泊全都揽入城内,便确定了湖泊东延的最远点,即今万宁桥(后门桥)。并以此地为基准点,形成南北延长的规划建设中轴线,即后来从南端的丽正门到中心阁的南半城的中轴线,并把大内(宫城)建于其上,与湖泊两岸的另两组建筑——南面的隆福宫、北面的兴圣宫,形成“三宫鼎峙”的态势。在这条规划建设的中轴线的北端,即从中心阁往西129米处,又有一条控制北城的中分线,其南端建有钟楼、鼓楼二楼(这就是后来的旧鼓楼大街)。
明成祖朱棣夺取王位之后,决定迁都北平。其间虽有拆除元故宫的行动,却继承了元大都都城的规划,建设中轴线,并把钟楼、鼓楼二楼迁建到中轴线的北端,拆毁元朝延春阁,并在故址上堆砌万岁山(清改称景山)。嘉靖年间增建外城,不仅使北京城的平面格局形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凸”字形,从而也形成了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样一条长达7.8千米的北京城中轴线,并为清代所继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定都北京,原先业已存在的中轴线,不仅被全盘地继承下来,而且还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便是最好的见证。
天安门广场在历史上曾是封建统治者的宫廷广场。据史书记载,对于宫廷广场很早就出现在封建帝都的规划建设之中。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民群众集会的政治性广场,即成了“人民当家做主”,表达人民意愿的标志性广场。旧日封闭性的宫廷广场自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集会的需求。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城楼两侧增建观礼台的同时,将原先封闭的宫墙,还有分列于东西两侧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相继拆除。1958年5月在广场的中央矗起了高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同年8月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并形成以拓宽东、西长安街为两翼,面积达40多公顷的“T”形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建起了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从而使广场呈现出了空前未有的磅礴气势。相比之下,紫禁城这座旧日突出于全城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尽管仍是那样的金碧辉煌,但已退居到了类似广场“后院”的次要地位。
1990年北京迎来了第11届亚运会。当时的亚运村和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就修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因为它一反中国历史上宫殿建筑都要“面南而王”,中轴线也总是向南发展的传统。这标志着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正在走向国际、面向全世界。
2007年奥林匹克公园的修筑又与亚运村融为一体。它既是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与古都文脉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北京中轴线史话》简介
本书是一本有关北京中轴线建筑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缘起、演进以及文化渊源,后选取了中轴线上的先农坛公园、天坛公园、天桥、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钟鼓楼七个大景观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不仅介绍了这七个大景观的发展、演变足迹,还介绍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的发展轨迹以及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故事。本书作者团队包括朱祖希、董绍鹏、徐志长、赵兴力、郭豹、谭烈飞、阎崇年、郑毅等人,他们都曾在前文中提到的公园、博物馆等机构任职多年,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的专家。本书文笔流畅、史料丰富,有利于读者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进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是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直接领导的社会团体,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和史地民俗特色,紧密团结和依靠首都广大历史、地理、民俗研究者和爱好者,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稳步推进。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是北京东城区文旅局下属的文化单位,不仅为民众提供阅读空间和图书资源,还不定时举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