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鸣发现商周岩洞葬,出土人骨陶器等文物
广西武鸣发现商周岩洞葬,出土人骨陶器等文物
祭祖时节,广西人便开始跋山涉水,只为寻找“太公你在哪”。鲜有人知的是,这条与众不同的祭祖之路,已经在广西的茂林与山岩之中延续了数千年。
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西北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被称为敢猪岩的小山,地处大明山脉腹地的边缘,隐藏在延绵不断的山林之中。
敢猪岩在当地颇具神秘色彩:有人说这里是古人埋藏宝藏的地方,也有老人说那里“阴气重”,去不得。1974年,那堤村几名村民来到敢猪岩的一处岩洞,挖掘磷肥,就意外发现了一件铜戈。
然而,这座阴暗的小山洞里,却隐藏了一个更大的秘密,直到三十多年后才为人所知。
2006年,广西考古所李珍在武鸣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开始带队对敢猪岩进行二次发掘。
忽然,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发现铜戈的洞穴南部,发现了一处更小的洞室,就在浅层地表上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玉器等文物,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地上竟然散落着大量的人骨。
经过专家辨识,这些骨骼中的16人,属于6名男性,7名女性,3名未成年。在这些人骨中,有的仅有半个下颚,有的仅存几节肋骨,还有零散的牙齿与难以辨识的碎骨。
为何这些骇人的人骨会出现在山中的岩洞里,难道正如村中老人的传说一样,敢猪岩的山洞是某种禁忌之地?洞穴中盘旋的蝙蝠与洞口的毒虫,是对踏足禁地的人们的警告?
专家考证显示,这其实是西南地区常见的岩洞葬葬地,根据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敢猪岩岩洞葬是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墓葬。人骨四周散落的陶器残片和玉器,就是属于他们的陪葬品。
在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广西,山岭林立,溶洞众多,将死者葬在山洞中的岩洞葬习俗古已有之。
不仅如此,大明山及其周边山脉,自古就被壮族先民视为“祖山”,武鸣周边至今已发现了多处这样的岩洞葬,与先民集中聚居的环境和信仰密不可分。
范围及至左江、右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广西至今发现的岩洞葬遗址已有上百处,先秦岩洞葬有几十处之多。
天然的岩洞成为了先民隐藏葬处的绝佳场所,将山岭视作与自然一体的骆越先民,也把遗体安放在山洞中这一行为,视为灵魂的回归。同时,大部分岩洞葬洞口都用岩石掩盖,避免野兽和外族的侵扰,将葬处隐藏,这是私有财产制出现的一种表现。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岩洞葬遗址里,新的疑团不断出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敢猪岩编号为2号到6号的人骨,有被火烧灼过的痕迹,骨骼表面明显发黑,且烧灼的痕迹,只在骨骼的正面出现。为什么先人要烧灼骨骼?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珍:这种人骨被烧过的现象,可能是不是跟他生病,或者瘟疫也有关系,可能跟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吉利的东西也有关系,因为他把它正常要把它烧掉,肯定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对它的研究目前还不够。
这是火葬形式的雏形,还是当时的一种信仰仪式,亦或是某种原始祛病的疗法,人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在广西岩洞葬的一些人骨与遗物中,我们还能看到生活在先秦时期人类的生活痕迹:
这是一块带有骨质疏松现象的骨骼,这种现象意味着她至少活到了50岁,远超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可以算是当时的“长寿老人”。
这块奇特形状的卜骨,似乎有着商代甲骨占卜的遗风,但上面没有文字,又难以猜测其占卜的具体事宜。
磨平的后槽牙暗示着先民们依然粗糙原始的饮食条件,而部分牙齿出现的龋齿,或许说明先民已经开始倾向采食淀粉含量高的食物。
在广西各地的岩洞葬中,有一种奇怪的鹅卵石经常被人们发现。这些鹅卵石大小相似,周身圆润,发现时通常被厚厚的泥层所覆盖。它们多出现在遗体身边,整齐码放,有时有数百颗之多。这些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珍:它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大小形状都差不多的,可能跟占卜有关系,它不是说随意每个人都会有的,它是这种特有的人来用小石子占卜的。
占卜是商代人的头等大事,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出行吉凶,都要靠占卜。而在敢猪岩的随葬遗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罕见的陶器,进一步证明了当时的岭南先民与中原的联系。
这件器物以红褐陶制作,敞口斜沿,底部有一个高圈足,这是被称为“豆”的一种器物。商代甲骨文中的“豆”字,直接反映了它的这一形象。
作为盛装食物功能的食器,“豆”字在秦汉时期替代“菽”,指代豆类的可食用植物,沿用至今。
在先秦时期的中原地区,豆的实用器皿和陪葬品屡见不鲜,而在同时期的广西墓葬中,敢猪岩岩洞葬中的这一件却是首次发现。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珍:豆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他们在大概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他们已经大量在使用这种豆了。但是在桂南地区,特别南宁是在这个区域,目前还是唯一的一件,其实广西地区很早已经中华民族是融到一起。
敢猪岩岩洞葬的先民是哪个族群?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周边地区的墓葬中去寻找。
在距离敢猪岩仅十余公里的地方,还发现了元龙坡商周古墓葬群,其中发现的陶器,其形式和文化特征与武鸣敢猪岩、岜马山岩洞葬的器物相同。
而有着更为早期特征的武鸣弄山岩洞葬和岜旺岩洞葬中的石铲文物,又与南宁隆安县大龙潭遗址发现的大石铲相对应。
星罗密布在邕江、左右江两岸9000-4000年前的各种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了许多器物具有文化上的关联,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答案:他们均属于一个相同的族群,拥有着血缘和文化上的关联。从史籍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族群的名字——骆越。
岩洞葬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先秦历史发展环节的关键。在延绵的群山之中,更多的岩洞葬遗址陆续被发现,它俨然成为了一座研究骆越历史民俗的宝库,其中不乏更为贵重的青铜和精美的玉器,在神秘的岩洞之中,考古人员还有哪些发现,下周六同一时间,《广西故事》与您一同继续探秘广西岩洞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