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症病房到医疗器械:两位女性科学家的医学创新之路
从重症病房到医疗器械:两位女性科学家的医学创新之路
在中国医学界,有这样两位杰出的女性:一位是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重症医学专家,另一位是拥有36项发明专利的医疗器械发明家。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医学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敏:重症医学的“生命守护者”
周敏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从事重症医学20多年。在她看来,重症医学科是医院的“兜底”科室,其水平也代表了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医生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重症医学医生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才能为危重患者博得生机。
从医数十载,周敏帮助无数急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患者在康复十几年后,仍会在逢年过节时给她发来祝福信息,以表达感激之情。她表示,“作为一名医生,看到患者从生命垂危到康复出院,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治愈一名患者往往意味着挽救了整个家庭。”
为了提高科研能力,2013年,周敏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接受了系统化的科研培训。在近2年的学习期间,她争分夺秒地学习科研思维与研究方法,一直坚持到完成博士后研究才回国,为其日后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她将严谨的科研方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在免疫与细胞生物、脓毒症、肺损伤、脑功能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并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安徽省“百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安徽省“特支计划”卫生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CDE批准国家I类新药IND一项。
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周敏看来,学科建设不仅是临床技能的提高和设备的更新,建设优秀的人才梯队尤其重要。重症医学医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她表示,“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直面生死,需要高度警惕和非常细心,因此要终身学习,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练就在极限压力下快速做出最正确的临床决策的本领。”
周玉艳:医疗器械的“发明家”
周玉艳是安徽天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一位拥有36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她将可回缩的圆珠笔原理,巧妙地运用到“装配方便的高安全自毁式注射器”上;将鳝笼的倒齿原理,应用在“自毁式注射器”上……参加工作的24年间,周玉艳一直身先士卒,冲锋在科研一线,攻克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获得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为企业发展灌注了强大的动力,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80后”,周玉艳是一个能沉下心来做事、热爱钻研的“专利达人”。参加工作23年来,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2022年,她被评为安徽省最美职工。
在2024年3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高分子制品专业分会2024年会上,周玉艳荣获2023年度“协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此次会议以“精益求精谱华章 数智赋能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医用高分子制品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精英600人,共同探讨医用高分子制品及国际医用耗材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合作前景。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周玉艳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种关键防护用品,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她所在的安徽天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会优秀理事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活动,为分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女性力量:医学界的双周女神
周敏和周玉艳,一位是重症医学的“生命守护者”,一位是医疗器械的“发明家”。她们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了女性科学家的力量和智慧。在医学这个男性占主导的领域,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临床一线还是在科研创新,女性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医学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她们不仅是医学界的双周女神,更是所有女性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