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风暴》:谭卓诠释了媒体人的理想与现实挣扎
《蔷薇风暴》:谭卓诠释了媒体人的理想与现实挣扎
《蔷薇风暴》海报
当前,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蓬勃发展,观众对于剧集内容的期待日益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剧集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导致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感到审美疲劳,难以发现新颖独特的亮点。近期,经朋友推荐,人们对《蔷薇风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观看了该剧,深感其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首先,《蔷薇风暴》所塑造的多样化角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背景,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折射出当下许多职场人士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该剧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剧中对一艘老旧船只在时代巨浪中艰难前行的描绘,寓意着传统媒体在坚守与变革中的探索与努力,这一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该剧并未落入传统套路,没有呈现那种刻板的西装革履的霸道总裁与初入职场的纯真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相反,本剧的焦点坚定地聚焦于职场生活,并对职场众生相进行了细腻的描绘。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深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展现实力。尤为可贵的是,剧中以两位职场女性谭卓主演的“谢琳慧”和高叶主演的“江一笛”作为核心,展现了她们在职场中的奋斗和成长。前者是面临中年挑战却依然坚韧不拔、坚守职业原则和行业标准的新闻主编;后者则是初涉职场、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奋斗的投行新人。尽管两人身处不同的行业和阶层,但她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面对被利用、背叛和陷害的种种困境,依然能够绝地反击、突出重围,成为本剧的一大亮点。
回想起多年前,人们每月都会前往报刊亭购买《三联生活周刊》,对于那些写得出色的报道和文章,还会特别收藏。那时,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的途径主要依赖于一份份有分量的报刊杂志。传统纸质媒体拥有强大的公信力,从策划、采编、撰写到编辑、发行,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与校对。它们以严谨、认真、务实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和读者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字词。可以说,对于那些依然怀揣初心的编辑们而言,文字是神圣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编辑部的流程安排和规章制度已不复存在。这一背景下,舆论导向和新闻生产者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受到明确界定,亦无需承担既定职责。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出现了歪曲事实、盲目跟风的现象,媒体传播的功能被某些力量利用,成为争夺话语权的工具和捷径。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快速化取代传统媒体的深度和系统性,那些曾怀揣新闻理想、辛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们,似乎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边缘化。
《蔷薇风暴》中,谢琳慧的形象令人深感共鸣,她坚守新闻理想,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堪称行业典范。然而,她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是极为严峻的。一方面,作为中年女性,她随时可能被替代,肩负着不盈利的旧媒体重担,孤独地奋斗,周围环境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为传统媒体寻找生存之路,她必须在坚守原则与适度妥协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她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转型之痛。
剧中有一段情节引人深思,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商浪潮》面临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不振的困境,编辑部领导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实施评分制度以优化人员结构。这一决定虽然充满现实考量,但也不免引发深思。王春来,一位在岗位上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校对师傅,向谢琳慧递交了辞呈。他坦露心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一幕令人感慨万分。尽管长江后浪推前浪,年龄因素确实存在,但仅以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标准,而忽视其敬业精神和长期贡献,这不仅是媒体行业的痛点,更是整个职场的普遍问题和遗憾。
许多资深记者和编辑,最初都怀揣着理想主义的使命感,他们像具有匠人精神的战士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王春来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从青丝到白发,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被淘汰和辞退的现实。特别是他留给谢琳慧的那本诗集,读来令人感到无限的惆怅和哀伤。剧中的另一位角色张宏达(田小洁主演),同样是谢琳慧和江一笛的引路人,他曾经是《中商浪潮》的编辑,后因与高层意见不合,转战商界。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怀揣理想主义情怀的人。
与谢琳慧相比,他更为坚定,不愿妥协,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开辟了新的道路,令人敬佩。然而,即便是他,最终也未能完全摆脱媒体导向舆论的影响。反观谢琳慧,她坚持己见,不为所动,更显其正直和坚韧。在媒体行业中,保持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带任何私人情感,完全以中立的立场进行报道和揭露,实属不易。《蔷薇风暴》通过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媒体行业乃至整个职场在面对变革时的种种挑战和困境,同时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在坚守职业操守和理想主义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同为“媒体人”,人们深刻体会到主人公谢琳慧所秉持的职业信念,她自担任记者之初,便立下宏愿,致力于为每一位投资者的资金增值提供有力支持。剧伊始,她不畏艰险,乔装打扮深入诈骗老人的机构进行暗访,展现了记者职业背后的艰辛与挑战。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远非表面的光鲜,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坚守公正立场,不惧深入险境,面对各种压力,同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以及专业的素养。
该剧还让人们联想到2015年,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传记剧情片《聚焦》,曾撰写影评指出:“片中那些在传统办公环境中忙碌的记者和编辑们,展现了媒体人应有的独立、克制和理性,他们脚踏实地,全心投入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勇往直前。他们以谨慎认真的态度进行采访和报道,拥有宝贵的良心和执着,展现出称职的处理方式,能够洞察事实真相,摒弃主观偏见,控制个人情绪,全面考虑问题。”
这种能力在谢琳慧身上也得到了体现。然而,职场如战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她不得不面对更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和变化。特别是作为财经杂志的工作者,其中涉及的利益纠葛和复杂人性,都可能在瞬间对她构成严峻挑战。在观看了十余集《蔷薇风暴》之后,深感其中所反映的现实令人扼腕叹息。尽管该剧描绘的媒体机构已显现出岁月的痕迹,但它所积累的公信力依然坚不可摧,其报道仍具有瞬间摧毁一个合作方案或一家企业的巨大影响力。
剧中所展现的,无论是渴望晋升、获得利益的下属,还是那些企图利用媒体谋取私利、实施报复的商人,都在不遗余力地试图操控舆论导向。他们如同一群贪婪的饿狼,竞相争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剧情的深入,人性的复杂和私欲逐渐暴露,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利益与媒体相互作用的网络。谢琳慧向江一笛回忆起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有的调职、有的升迁、有的转行,而《中商浪潮》中几乎只剩下她这一位老员工。
这不禁还让人们想起前不久看到公众号叫【像一道光】里的一篇推文《兄弟小刚》,文章是一位前《新京报》记者朋友分享他的主编“早年在社里的点点滴滴同事之间共同经历的只言片语”。朋友感慨身为“媒体人”是他人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虽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最终他也不得已选择了弃文从商,做了一名律师......
通过这些鲜活的剧情和人物经历,人们深刻领悟到媒体公信力的至关重要性以及舆论导向的敏感性。这提醒人们,必须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同时,也应关注和尊重那些为媒体事业默默耕耘的工作者们,他们为社会的公正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睹谢琳慧被免职,人们预感其后潜藏着更多深不可测的陷阱和阴谋,随着剧集深入更多残酷肮脏的真相与手段将逐渐浮出水面,人情冷暖将更加令人感慨,拭目以待她如何应对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许多人常言,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终将被现实击溃,但人们坚信,在当今社会,仍有像谢琳慧这样的人在默默坚守和不懈努力。尽管媒体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但我们仍需借助更多有良知、有正义、有责任感的媒体力量,投入更多的深度了解、关注和探究,建立更加牢固的公信力,这是社会积极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