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科学调整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
陆林院士:科学调整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
“睡眠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是影响国民健康、工作效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公众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如是说。作为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陆林院士长期致力于睡眠障碍的研究和治疗。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陆林院士的专业建议,学习如何科学调整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怎么算合适?
“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但有一些基本的参考标准。”陆林院士指出,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建议:
- 成年人每天睡够7到8个小时
- 高中生要睡够8小时以上
- 初中生要睡够9小时以上
- 小学生要睡够10小时
- 老年人每天要睡够5到6小时
“睡眠时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睡眠的质量和效率。”陆林院士强调,睡眠质量的判断标准包括:
- 入睡速度:能否在30分钟内自然入睡
- 睡眠深度:睡眠过程中是否频繁醒来
- 睡眠时长:是否达到上述推荐时长
- 起床后精神状态:醒来后是否感到精力充沛
如何科学调整睡眠时间?
陆林院士推荐了以下几种科学调整睡眠时间的方法:
规律作息: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睡觉最佳,建议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适量运动:白天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控制午睡:如果晚上睡眠充足,可以不午睡。如果需要午睡,建议不超过30分钟。
避免刺激:下午不要喝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晚上避免大量饮酒。
营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放松心情:睡前可以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活动。避免在床上玩手机或思考工作问题。
合理饮食:晚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摄入辛辣、油腻食物。
特殊情况怎么办?
倒时差:陆林院士建议,长途旅行后调整睡眠时间需要循序渐进。每天早起或晚睡1-2小时,逐渐调整到目的地的作息时间。
上夜班: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即使在休息日也要保持相同的作息。白天睡觉时使用遮光窗帘,保持安静环境。
失眠:如果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不要强迫自己睡觉,可以起床做一些轻松的活动,等有困意后再回到床上。
睡眠不足的危害
陆林院士强调,长期睡眠不足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 精神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
- 心理健康:增加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 躯体疾病: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 免疫力:降低身体抵抗力,容易感冒
- 认知功能:影响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我们要全民携手,以人文关怀和科技力量,一起打响这场健康睡眠保卫战!”陆林院士呼吁,睡眠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科学调整睡眠时间开始,迈向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