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缸瓦市到伦敦:老舍与许地山的文学情谊
从缸瓦市到伦敦:老舍与许地山的文学情谊
1922年春,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开办了一所英文夜校。在这里,两个年轻人的相遇,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老舍,这位后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作家,当时是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他因住处离教堂不远,便报名参加了这个每月仅收1元学费的英语学习班。在这里,他结识了燕京大学神学院的老师许地山。
许地山,比老舍年长6岁,出生于台湾,父亲是爱国诗人许南英。甲午战败后,全家迁徙到福建。许地山先后在缅甸、美国求学,获得燕京大学神学士学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精通英文、梵文等多门语言,熟悉西洋乐曲,还能弹琵琶。
两个年轻人很快熟络起来。老舍在日记中常称许地山为“地山兄”,而许地山则直呼老舍的乳名“庆春”。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从个人身世到国家命运,无所不谈。许地山的爱国情怀和渊博学识深深吸引了老舍,而老舍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也让许地山欣赏不已。
1922年夏,老舍因工作调动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南开中学任教。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他与许地山会在异国他乡再次重逢。
1924年,老舍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讲师。巧合的是,许地山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也来到伦敦,准备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在好友易文思的安排下,两人同住一室。
久别重逢的喜悦让两人格外兴奋。许地山依旧像“老大哥”一样,带着老舍四处游玩,让他快速熟悉伦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许地山的影响下,老舍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一天,许地山看到老舍在灯下埋头写作,便好奇地询问。原来,老舍花了3便士买了一个作业本,正在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许地山鼓励他说:“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幽默,写得这么好!”
在许地山的鼓励下,老舍完成了这部作品。他将手稿交给许地山审阅,没想到许地山看后大加赞赏,并自作主张将稿件寄给了上海的《小说月报》。令老舍惊喜的是,这部作品很快被发表,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信心。
《老张的哲学》的发表,标志着老舍正式步入文坛。随后,他又接连创作了《赵子曰》《二马》等作品,逐渐确立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
许地山不仅是老舍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精神导师。在伦敦的日子里,许地山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老舍。他们常常站在街头,聊上三四个小时,忘记了吃饭。许地山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客观认知,都为老舍日后的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老舍曾深情地回忆道:“没有在英国的经历,没有地山先生,我或许能成为牧师、武师,决不会成为小说家。”这段话道出了许地山对老舍文学道路的决定性影响。
许地山与老舍的交往,不仅是一段文坛佳话,更展现了文学道路上相互扶持的重要性。许地山的鼓励与支持,为老舍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而老舍的才华也在许地山的影响下得以充分展现。这段友谊,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