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低、收入高、产业旺:长沙成中部人口增长新引擎
房价低、收入高、产业旺:长沙成中部人口增长新引擎
长沙,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劳动力。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长1.8%,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吸引了275.88万常住人口。本文将从地理位置、经济活力、产业政策、房价调控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长沙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原因。
三月,和风吹过湘江边,柳枝随风摇曳,长沙一片生机盎然。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更以开放的姿态广纳四海英才。
随着新一轮人口流动浪潮的出现,长沙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活跃的经济动力和高品质的生活条件,成为人才和劳动力流动的首选之地。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的增长不仅在省内领先,更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南方周末《57城市民引力榜2023》显示,对不同地区的人们来说,在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存在性价比最高的“超择优点”。而长沙是中部地区颇具代表性的“超择优点”城市。过去十年,长沙呈现出不断增强的人口吸引力。
人口增长的长沙故事,是中部区域发展的重要篇章。人口规模的扩张,人口结构的优化,同时发生在这座城市。人才政策、产业发展、房价调控等一系列措施,共同编织了一张吸引人才的大网,让长沙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目的地。
逆流而上的人口增量王者
湖南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由于与广东地缘相接,许多湖南人倾向于前往较发达的珠三角区域就业,导致人口外流。
近年来,湖南全省常住人口数量呈现波动态势。2023年,湖南全省常住人口6568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是自然增长人口减少和外流的综合结果。
一般来说,区域常住人口由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和机械增长(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共同决定。
2023年,湖南出生人口39.5万人,比上年减少1.7万人;死亡人口59.8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也就是说,在人口自然增长上,湖南减少了20.3万人。而扣除自然增长,湖南流出15.7万人。
这不止发生在2023年,2022年和2021年湖南省的常住人口数据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两年,湖南常住人口分别同比减少约18万人和23万人,并流出不少人口。
此外,梳理湖南人口数据可以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湖南的常住人口流出趋势也一直比较明显,多年的人口机械增长为负数。
但在这一背景下,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动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2022年,长沙常住总人口1042.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13万人,人口增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居第一,增长幅度达到1.8%,年内自然增长人口为4502人,迁入人口超过17万人。十年间,这座城市吸引了275.88万常住人口。这期间,长沙的常住人口还成功突破千万大关。
根据长沙市公安局数据,截至2024年2月,全市实有人口达1072.40万人,同比上升1.15%。全市流动人口达406.06万人,同比上升4.73%。
深入分析湖南的人口数据,不难发现长沙是湖南省内人口最重要的吸纳地。一方面,长沙是省内市州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另一方面,长沙也在吸引外省人口前来定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对比五年前,截至2020年11月长沙常住人口中有超过10%来自湖南省内其他县市区。
事实上,湖南并非个例。研究团队分析发现,从数据层面来看,湖南的人口流动模式与湖北和山西等省份类似,呈现全省人口向省会中心集聚增长态势。
这或许与区域发展规划有关。2020年底,湖南省提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格局,其中“一核”是长株潭。
这一战略布局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84年。当时,湖南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十年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到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增长极。202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之后第四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
一系列举措,为长沙的人口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但一味的虹吸省内其他城市人口并非好事。强省会之强,不仅在于省会功能之强和经济实力之强,更在于辐射带动能力之强。长沙在持续推动“一核”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发挥协同带动作用,推动与“两副”即衡阳和岳阳的合作联动。
2024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要强化对内互济、对外抱团,加强与岳阳、衡阳、怀化等城市联动,引领带动全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协同发展。
在省际人口流动方面,省外人口向长沙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的多项区域战略,例如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规划。这些政策的综合效应显著增强了长沙的吸引力,加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调整和转型,促进了省际人口的迁入。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7.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的22%左右。而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58.4万亿元,增长5.5%。同时,中部地区还集聚着全国1/4以上的人口,并在近年来日渐吸纳更多人口回流。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更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基于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就显示,2015-2020年间,虽然湖南仍然是人口迁出规模前五的省区之一,但对比过去,迁出在收敛,而迁入在增强。
人才磁极与宜居高地的融合
长沙,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凭借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对年轻人的友好姿态,成功吸引了大量人才。在这里,新消费的浪潮与高质量的生活并行不悖,而低房价更是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
公开数据显示,长沙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2022年302万,四年增加了192万人,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
2024年的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长沙在2023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扬帆启航,人才总量突破300万,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创新要素资源加速向长沙集聚”。
长沙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17年起,长沙就先后出台了“人才政策22条”“自贸区人才政策45条”“乡村振兴8条”“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2023年11月26日,长沙又发布了“研发人才政策十条”,精准聚焦研发机构及人才,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支撑。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长沙的人口增长注入了活力,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引人留才,政策之外,长沙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和相对合理的房价水平是关键。
近年来,长沙的装备制造、文化、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有着明显优势。以文化产业为例,长沙以网红城市出圈,被誉为“娱乐之都”,文化娱乐领域十分繁荣。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超2000亿,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广电、出版、演艺、会展、烟花等行业,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与此同时,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保持在合理区间,使得新居民能够轻松安家。事实上,长沙素来被视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典范,其市场调控的成熟经验还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全国推广。
根据研究团队测算,2022年,长沙房价收入比为8.16。国内部分一线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等,该数值甚至超过30。相比来说,在中部六省中,长沙房价友好度也更高。此外,长沙房价排名也一直居于大中城市后位。
泽平宏观曾分析,从供给端看,长沙是典型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土地供应量大,严格限制土地成交溢价率控制房企拿地成本,设定商品房“成本+利润+税金”价格构成,既确保房企一定的盈利空间,也确保房价相对稳定;约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保持对房地产建设总量调控。从需求端看,限制投机行为,针对房屋契税、人才购房、离异人士、购房摇号、限售均要求严苛。
这反映的实际上是当地房价调控和引人留人的诚意。长沙发布就曾撰文强调,要通过房价洼地,打造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坚决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走出一条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的房价虽相对较低,但收入并不低。根据《理想之城57城市民引力榜》,在统计期内,长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位于19,是中部六省省会收入最高的城市。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房价处于低洼地带,加之生活休闲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完善,使得长沙成为众多年轻人才向往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