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频现校园,两部门启动专项整治
网络烂梗频现校园,两部门启动专项整治
“你个老六”“双肩包”,这些看似平常的词汇,如今却在校园里频繁出现。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发现,小区里年纪稍大的孩子时常说出这样的词。“刚开始还不太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双肩包’是由‘神经病’的首字母演化而来,‘老六’大意是指那些玩阴险手段的人。”陈兴的困惑,反映了当下许多家长的担忧:网络梗正在悄然改变孩子们的语言习惯。
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其中的“烂梗”,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些通过谐音、缩写、表情包等形式创造的网络语言,虽然新颖有趣,但其中不乏低俗、消极的内容。北京工作的00后刘彤发现,自己初中弟弟常挂在嘴边的是“寄了”“嘎了”这类游戏里学来的网络用语。这些词汇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日常交流,还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梗:语言创新还是文化侵蚀?
网络梗的流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网络“烂梗”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还没养成基本的汉语能力和素养时,就接触到网络“烂梗”,会影响个体学习规范的汉语和正式的表达,而且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个人思维方式的具象化呈现,过早接触网络“烂梗”,会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网络梗对青少年的多重影响。她指出,网络“烂梗”泛滥不仅会破坏青少年准确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烂梗”背后的娱乐化倾向使青少年在转发、评论、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对其他事情也抱有娱乐至上的态度,面对严肃话题也一笑了之,即使是低俗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事情也认为“就是好玩而已”,失去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会深度侵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孙宏艳曾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青少年会把“废柴”“废人”挂在嘴边,这些比较消极、比较“丧”的“烂梗”,使青少年容易形成比较消极的思维定式。
政策出手,规范网络语言环境
面对网络梗在青少年中的快速蔓延,政府部门已经采取行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此次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梗的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青少年文化的一部分。完全禁止并不现实,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专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
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帮助孩子辨别哪些“梗”是不好的、不能说的,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与时俱进,理解网络语言的背景和含义,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学校教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常用的网络用语,帮助他们分辨扭曲的、低俗的网络“烂梗”,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社会引导: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倡导文明用语,抵制低俗网络梗的传播。同时,也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优质内容,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网络梗的流行,反映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说,“减少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最关键的是整个社会要养成一种风气,共同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媒体也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