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地区古早美食:从太湖白鱼到痴虎鱼
常武地区古早美食:从太湖白鱼到痴虎鱼
常武地区(常州、武进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不仅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人,还保留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详细介绍了太湖白鱼、青鱼、螭虎鱼(痴虎鱼)、鲥鱼和子鲚鱼(刀鱼)等当地特色食材的烹饪方法和历史渊源,展现了常武地区独特的美食文化。
太湖白鱼
太湖白鱼,又名白萍鱼,是太湖地区的特色食材。据《避暑录话》记载,太湖白鱼在梅后十五日出网,称为“时里白”。清代乾隆年间,伍稼青在《武进食单》中记载:“太湖白鱼甲天下,清时为贡品之一,切中段放大碗内,上置火腿片、香菇、绿笋尖丝,小方块生猪油若干及酒酿少许,外加葱、姜、酒,隔汤蒸之,真至味也,所谓‘时里白’尤美。”旧时认为夏至日为交时,有头时、二时、末时之分,即“三时”,亦叫“三莳”,此际白鱼最为肥美。除了“时里白”,常武地区还有“重阳俏”与之并重,重阳时节,白鱼亦甚肥美。
青鱼
青鱼出震泽湖,食青螺,鳞色如翡翠玉,尾尤美,味在松鲈、河鲤之上,出他水状似而味迥殊。旧时武进本为江南豆类的集散中心,业豆类加工者众多,豆类榨油后压成的豆饼可垩田、养猪、饲鱼,故而养在塘里的青鱼特别肥嫩,绝无泥腥气味。戴溪人因养殖得法,青鱼遐迩闻名,以背色青黑、体形修长、肉质紧致著称。民国时期,武进县城最大的一家菜馆子绿杨饭店的名菜红烧划水(青鱼尾巴)最是滑腴可口,青鱼塌菜鲜美异常,另有汆青鱼亦为武进南乡名菜,以味鲜、肉紧、汤清为上。青鱼除了鱼肉、鱼尾可入馔,其内脏也极肥,拣好洁净,亦宜红烧,俗称“青鱼肚窠”。
螭虎鱼
螭虎鱼,苏州地区叫“塘鳢鱼”,即《随园食单》中土步鱼,“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写作“痴孵”,汪曾祺笔下为“虎头鲨”,而武进文人伍稼青先生则唤其为“雌虎”,现在我们通常写作“痴虎”。痴虎鱼对水质要求十分高,过去常能在石桥下、码头边钓到,后来随着家乡工业发展,河湖水质一度不佳,痴虎鱼则踪影难觅。近年家乡水环境整治卓有成效,鲦、肉裹浪、痴虎等杂鱼已经重出江湖。痴虎鱼本为江南名菜,三春油菜花开时最为鲜美,旧时武进绿杨饭店有一道红烧鸳鸯,乃是将痴虎鱼剖开反叠红烧,形似鸳鸯而得名,再加豆炙饼同烩,味道更加隽永。旅台武进人、新闻界泰斗余纪忠访香港,听说余先生数十年未曾返乡,金庸先生千方百计觅得痴虎鱼来招待他,两人友情之深可见一斑。“析作羹”即腻痴虎鱼,做法是将痴虎在沸水里焯一下后出骨,取其肉拆碎入锅,加打碎之鸡蛋及豆腐皮、笋屑、豆炙饼及盐、黄酒,再勾芡成羹,食时洒胡椒粉及芫荽菜,不勾芡只清汆而加酒糟者叫糟汆痴虎,糟汆痴虎与腻痴虎均忌加酱油。现在每到春天,滆湖东西两岸农家菜馆,红烧痴虎与痴虎炖蛋仍可觅得。痴虎鱼还有一种“丧心病狂”的吃法,只取其脸颊上两块形似豆瓣的肉入馔,如雪菜“豆瓣”汤。
鲥鱼
鲥鱼出江阴,四五月间沿江皆有之,品最贵。毗陵一时可至,谓之贩鲜船,冰裹如生。此鱼一名惜鳞鱼,登网不动,出网即烹食,肉软不如逾时,蒸不去鳞。长江鲥鱼30多年前已近乎灭绝,且近年长江流域禁捕退捕,目前市场上鲥鱼多为人工养殖与进口之物,前黄食品工业园一家预制菜工厂就有东南亚进口的鲥鱼供应,经过标准生产工艺加工,蒸制后味道似乎不恶。相信随着长江禁渔十年期满,生态得以改善,长江鲥鱼一定会重现。
子鲚鱼
姑苏传以虾子炙作脍,不如江阴出网最鲜,宜煎食。子鲚鱼即刀鱼,长江刀鱼数年前还能觅得,清明前味鲜价昂,一过清明则骨硬似铁,价跌,亦有以海刀冒充江刀者,然味远逊。近年长江鱼类禁捕禁售,野生江刀已经退出餐桌,令人欣慰的是刀鱼早已人工养殖成功。湖刀,俗称“谢婆子”,虽说体形与江刀类似,但鲜味远不及江刀且价贱,数年前太湖开湖季,湖刀大量上市,人家将之油煠后撒椒盐食用,味亦佳。
本文原文来自路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