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提醒:白酒不助眠,这些方法才科学
国家卫健委提醒:白酒不助眠,这些方法才科学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指出,尽管白酒看似能加速入睡,但实际上它会影响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且易醒,无法保证高质量的休息。黄薛冰建议,改善睡眠应通过调节压力、建立良好睡眠习惯和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方式进行,而不是依靠饮酒。
这一提醒戳破了长期流传的“白酒助眠”神话。事实上,医学研究早已证实,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白酒为什么不能助眠?
研究发现,酒精虽然能缩短人们入睡所需的时间,但却很可能让人们在一段深睡后更早醒来。研究者将这称为“反弹效应”——酒精刚进入身体,浓度较高时,会增加前半夜中人们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让人们很快进入深睡。而一旦经过代谢,酒精浓度下降,人们在后半夜则会经历更长时间的快速眼动睡眠,更容易在后半夜睡得很浅,或者早早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眠。
更糟糕的是,酒精的“助眠”效果会随着人们对酒精的耐受度增加而减弱。这意味着,越是习惯喝酒助眠,助眠效果会越差。而为了持续获得酒精带来的助眠效果,人们往往会越喝越多。
饮酒助眠的危害
除了影响睡眠质量,长期饮酒还会带来多重健康隐患:
影响记忆力、注意力:酒精会干扰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认知能力,减少快速眼动睡眠时间,而这一阶段正是大脑整理和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期。
增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酒精会使咽喉部肌肉放松,导致舌根后坠,出现打鼾情况,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影响正常呼吸和睡眠质量,甚至有窒息风险。
肝损伤、痛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长期睡前饮酒,会导致人体摄入过量的酒精,继而造成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同时,酒精的大量摄入还会增加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增加其他疾病风险:有研究发现,酗酒者失眠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而失眠患者中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酗酒比例。也就是说,酒精和失眠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
科学助眠方法
既然白酒不能助眠,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呢?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老年人应该尽量保持每天相同的睡眠时间,包括休息日,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老年人应该选择一个安静、暗淡、凉爽、舒适的睡眠环境。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等来改善睡眠环境。
避免刺激性物质:老年人应该避免在睡前饮用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也不要吸烟或饮酒。此外,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干扰睡眠。
保持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但是,在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难以入睡。
建立良好的睡前习惯:可以在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泡热水澡、听轻音乐、阅读等,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如果老年人经常失眠或睡眠质量不好,应该首先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为老年人开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药物,应该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尽可能通过非药物治疗来改善睡眠。
补充营养素:可以适当补充色氨酸含量较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草莓、橄榄油、核桃等,以及绿叶蔬菜、菌菇类,这些食物能够帮助补充褪黑素和其他促进睡眠的营养素。
多晒太阳,增加户外运动:增加白天的运动量,能通过自然疲惫来改善夜间睡眠。更重要的是,多晒太阳能抑制褪黑素在白天分泌,使人在白天保持清醒。同时还能通过阳光照射来促进五羟色胺的分泌,来作为褪黑素的合成原材料。
使用白噪音:可以借助白噪音(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海浪轻柔拍打的声音、雨声等),或者舒缓的钢琴曲,来帮助大脑屏蔽外界环境噪音,逐步进入适合睡眠安静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注意心理健康: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很可能心理比较脆弱、孤独。因为失眠症实际上是抑郁症的一种重要表现,而且失眠和抑郁会有恶性循环,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发现有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总之,老年人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物质和过度依赖药物等措施来保证良好的睡眠。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