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守护国宝的绿色屏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守护国宝的绿色屏障
2024年11月26日,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作为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更是为大熊猫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50%
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自2021年正式设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已成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重要基地。
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较之前增加了50只。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家公园实施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修复、巡护监测以及社区参与等。
创新保护机制:三省协同守护“熊猫家园”
川陕甘三省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护行动。2023年以来,三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每年5月和10月在岷山和西秦岭区域开展联合巡护,有效解决了行政区域边界保护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管理体系方面,国家林草局与三省人民政府建立了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共同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三省人大常委会也同步施行《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确保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能够联合会商。
科技赋能保护:智慧监测提升保护效率
大熊猫国家公园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率。四川片区在全国率先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监测实况无线传输。目前,四川片区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730余万条。
甘肃片区则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红外相机布设管理、野生动物监测数据的自动处理分类等功能。陕西片区也通过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准确掌握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状况。
社区共管共建: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大熊猫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社区共管共建模式,引导扶持社区进行绿色发展。例如,四川唐家河片区与当地社区共同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发展竹笋、中药材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逐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唐家河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当地青溪镇人民政府、落衣沟村两委、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成立了唐家河-落衣沟共建共管委员会,探索建立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国际合作:共筑大熊猫保护网络
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目前,中国已与西班牙、美国、奥地利等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攻克大熊猫保护中的技术难题。
202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签署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协议。新一轮合作研究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栖息地碎片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此外,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将继续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科技应用,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同时,通过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为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保护大熊猫,更是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探索和创新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保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