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县:建瓯
历史名县:建瓯
建瓯,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福建省最早设县的城市之一,素有“八闽首府”、“千名进士县”之美誉。作为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瓯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还保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县”。
建置沿革
建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当时设立建安县。此后,建瓯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从郡、州、府、路、道治所,到今天的县级市,始终是闽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建瓯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
历史文化
建瓯自古以来就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民俗文化
建瓯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挑幡艺术、建瓯唱曲子、板凳龙节等最具代表性。挑幡艺术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建瓯民间独特的表演艺术。建瓯唱曲子是用建瓯话进行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建瓯、松溪、政和、武夷山和建阳等建瓯方言区。板凳龙节是畲族的一大特色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建瓯市房道镇畲乡吴大元村都会举办。
名优特产
建瓯的名优特产丰富多样,包括酱豉和辣味笋、香菇、建瓯弓鱼、建泽泻、矮脚乌龙茶、建瓯锥栗、福矛窖酒、建瓯笋干、漆木碗、(南路)水仙茶、阳泽宋盏等。其中,建瓯锥栗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国的70%和全省的80%以上,产量达3.3万吨,产值达4亿余元。
风景名胜
建瓯的风景名胜众多,包括武夷根艺城、归宗岩、万木林、天湖山、七里湖、九仙山等。其中,万木林是一片方圆面积达二千五百多亩,人工植造的古老森林,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年保护繁衍历史,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历史名人
建瓯历史上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杨荣,字勉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太师。他不仅在政治上成就卓著,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著有《后湖集》等作品。
古建筑与文化遗存
建瓯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存,包括鼓楼、光孝寺、通仙门、孔庙、铁井栏尚书井、五经博士府、伍石山庄、江氏古民居等。其中,伍石山庄是福建唯一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古民居建筑,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
美食
建瓯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扁肉。大扁肉的特点是脆、嫩、香、甜,入口爽脆,其原因在于里面的馅。当地扁肉馅加工传承的是建郡(古建瓯)的古法,用“打肉”而非“切肉”。主要过程是:取凌晨宰的生猪新鲜腿纯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量盐、鸡蛋清用筷子搅成糊状。每个扁肉包成精巧的蝴蝶状,煮熟后浇上猪骨头清汤,撒上香葱和少许香醋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