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酸辣粉质量管理规范》: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方位把控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酸辣粉质量管理规范》: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方位把控
酸辣粉作为一道广受欢迎的特色小吃,近年来以其独特的酸辣口感迅速走红,成为街头巷尾和电商平台的热门食品。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酸辣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保障消费者健康,规范行业发展,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了《酸辣粉质量管理规范》(T/HNSPGYXH 025-2024),对酸辣粉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质量管理要求。
规范要求与行业标准
该规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包装的各个环节,明确了厂区环境、厂房设施、供应商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原辅料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成品管理、食品召回、检验、产品售后服务管理以及标签要求等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要点。这一规范的出台,为酸辣粉生产企业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依据,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水平。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采购
酸辣粉的主要原料是红薯粉条,其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口感和安全性。规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和检验制度,确保所采购的红薯淀粉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此外,辅料如辣椒油、花椒油、陈醋等也需经过严格筛选和检验,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性。
加工流程
酸辣粉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粉条的浸泡、煮制、汤底的调配以及最终的组合装碗。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例如,粉条的浸泡时间应控制在1-2小时,煮制时需确保粉条透明且有弹性。汤底的调配则需精确控制各种调料的比例,同时确保调味料的卫生安全。
成品包装
包装是保证酸辣粉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保持品质的关键环节。规范要求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包装过程需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进行,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包装上需清晰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追溯。
食品安全风险点
原料掺假
近期,一些酸辣粉产品被曝光存在原料掺假问题,如用成本较低的木薯粉替代红薯粉。虽然木薯淀粉在食品安全方面无需过分担忧,但这种行为属于虚假宣传,涉嫌消费欺诈。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T23587-2024淀粉制品质量通则》将于2025年8月1日实施,将进一步规范酸辣粉的原料使用和标识。
食品添加剂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酸辣粉生产中需要严格控制的环节。规范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同时,需建立完善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制度,确保添加剂使用的可追溯性。
微生物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不可忽视的风险点。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环境的清洁消毒、生产设备的定期维护、生产人员的健康管理等。此外,还需定期对产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酸辣粉行业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预制酸辣粉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链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的加强,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酸辣粉产品。
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生命线,只有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才能确保酸辣粉这一美味小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关注产品标签和配料表,共同维护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