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非本愿:解密玄奘西行背后的皇权使命
唐僧取经非本愿:解密玄奘西行背后的皇权使命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唐僧为何要去取经,其背后的动机却鲜为人知。本文将深入原著,为您揭示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西游记》第十二回中,唐僧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代唐太宗前往西天取经。这一情节往往被解读为唐僧弘扬佛法或追求更高深的佛学知识,但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实际上,唐僧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去取经,而是受唐太宗委托,扮演传递圣旨的角色。简而言之,他如同一名快递员,负责将皇上的旨意送达西天,取回真经。对真经产生需求的主体是唐太宗,而非唐僧。取经过程中,唐僧的角色相当于邮递员或信使,其任务仅为完成唐王交付的使命。
故事回溯至唐朝初年,太宗皇帝举办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宗教庆典——水陆法会。为确保法会顺利进行,需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担任坛主。消息传遍天下,历时月余,各地高僧齐聚京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陈玄奘法师脱颖而出,成为水陆法会的主持。陈玄奘之所以能在众多僧侣中崭露头角,得益于其深厚的佛学根基与高尚的道德修为。
小说中,陈玄奘的法号由金山寺老僧所赐,其俗家姓陈,名江流,因其为唐朝僧人,故被称为“唐僧”。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唐僧”特指陈玄奘。太宗皇帝对陈玄奘的出身与品德赞赏有加,封其为“左三纲、右三纲、天下大产都三纲之职”,陈玄奘感激涕零,领受封赏。陈玄奘之所以能得到皇上的青睐,正是因为其出身显赫、德行出众。
所谓“根源好”,是指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乃科举状元,官至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之女。因此,唐僧出身名门,系典型的高干子弟。至于“德行高”,则指唐僧佛法精深,博通千经万卷,无一不通晓。书中还提及,观音菩萨赠予唐僧两件宝物:价值五千两的锦澜袈裟与两千两的九环锡杖。由此可见,唐僧的高贵出身与卓越品德,为其赢得皇上的赏识与重任,成为西行取经的不二人选。
太宗皇帝赠予唐僧两件价值不菲的宝物:锦澜袈裟与九环锡杖,总计价值七千两。据史书记载,当时一品大员年薪约为八十两,据此换算,七千两之巨款相当于近百位一品官员的年俸之和。尽管价格高昂,太宗皇帝仍毫不犹豫地购下赠予唐僧,以表彰其为水陆法会所付出的努力。
太宗传召唐僧入朝,言辞恳切地表示,为感谢其辛劳,愿赠送这两件稀世珍宝供其受用。唐僧恭敬领命,太宗提议他穿上袈裟,以供众人瞻仰。唐僧遂抖开袈裟披在身上,顿时引来满朝文武一片喝彩。身着华贵袈裟、手持宝杖的唐僧,宛如状元夸官,威风凛凛地漫步于长安街头,引得市民百姓争相围观、赞叹不已。直至抵达寺院,僧众列队相迎,唐僧仍沉浸于对皇恩浩荡的深深感激之中。
然而,菩萨却告知太宗,当前的水陆法会所宣讲的小乘佛法并无实效,唯有大乘佛法方能救赎众生、超脱生死。此真经位于西天雷音寺,为如来佛祖所藏,能化解世间一切苦难。太宗闻此言,决定暂停已进行七日的水陆法会,待派人取得大乘真经后再重启盛会。太宗当场询问群僧,何人愿承担此重任,前往西天取经。唐僧受恩深重,已无退路,只得应承下来,表示愿竭尽犬马之劳,为太宗求取真经,以保大唐江山永固。
唐僧深知取经之路凶险重重,前途未卜,他感慨万分地对徒弟们道出心声:“我已立下宏愿,若不取得真经,宁愿永堕地狱,也绝不空手而归。”此言既体现出唐僧对皇恩的无尽感激,也揭示了他背负的沉重使命。他深知此行不仅关乎个人信仰,更承载着对太宗的忠诚与报答。
唐僧深知,受君王恩宠,唯有竭尽忠诚,以生命为赌注,方能不负厚望。因此,结论显而易见:唐僧取经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奉太宗之命,替君王完成心愿。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