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人画手到美院毕业生:一个二次元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从同人画手到美院毕业生:一个二次元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在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中,一个以御宅文化中的女性身体为主题的艺术装置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二次元中的"男性凝视",也有人质疑这是为了蹭流量而刻意制造性别对立。然而,这个作品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的争议更为丰富和深刻。
从同人画手到美术馆
橘酱的二次元之旅始于小学时的《天鹰战士》《魔卡少女樱》等动画。她对这些作品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可爱的女性角色上。接触互联网后,精致的美少女游戏画风进一步吸引了她,尽管当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男性向"和"色情"元素,但这些女性角色已经塑造了她独特的"萌系"审美偏好。
《Nekopara猫娘乐园》
《白夜茶会》
小学六年级时,橘酱开始接触术力口和东方project,并尝试自己描绘女性角色。初中时期,她沉迷于同人创作,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五千粉丝,梦想成为"同人绘画的神"。
橘酱初中时期同人作品(GUMI)
橘酱的作品:初音和镜音
美院中的二次元困境
高一时,因身体原因休学来到北京的橘酱,在798艺术区的美术馆闲逛时,被装置和媒介艺术所吸引,感受到了"艺术品的灵韵"。这次经历让她决定进入专业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进入美院后,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艺考集训中,橘酱从家乡小镇的"画得最好"到北京500人中仅排第450名,这种落差让她备受打击。更让她困扰的是,她习惯的二次元绘画风格在美院并不受欢迎。在速写考试中,她因"头部像动漫小人"而受到批评,老师建议她从头骨开始练习,但即使是头骨速写也被认为像卡通。
橘酱当时的写生对象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橘酱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第一门课"精微素描"要求超写实的绘画技巧,而"写实"正是橘酱最不擅长的部分。这种创作方法与宅文化内的创作方式背道而驰,让她陷入低落的情绪状态中。
突围:创作与理论的相互翻译
在两种体系的冲突中,橘酱开始思考"宅文化对我的吸引力究竟来源于哪里"。她开始从创作者的位置抽离出来,对自身所习惯的宅文化审美进行观察和反思。这种转变始于"图像研究"课程,她接触到了一种前卫影像作品的制作方式:将不同的图像并置,从而让这些图像之间产生新的东西。
我超,初音未来(源自B站UP主:喜多虹夏波奇酱)
为了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橘酱开始阅读东浩纪和斋藤环的御宅族理论。在理解日本理论家、艺术家工作的过程中,橘酱意识到,无论是在视觉艺术实践还是理论思考层面,宅文化都已经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在日本是一个成熟的领域,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个领域还几乎是一个不毛之地。
斋藤环《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英译;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
橘酱的毕设装置《二型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这个作品将二次元主流审美塑造女性的视角与她个人的、更符合现实的女性视角相结合。最终成品中,一个具有典型二次元风格的美少女头颅,连接着写实主义的人体骨骼和内脏,被封闭在塑料薄膜中呼吸起伏,随着观看者进入展区而变化视线。
《二型凝》
橘酱的二次元理论
在创作过程中,橘酱对二次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认为"废萌"是宅文化的核心,这种常为人诟病的风格恰恰构成了宅文化的核心。在橘酱的定义中,"废萌"的反义词不是"剧情神作",而是"寻求情感寄托"。她观察到,与早期的宅系作品相比,在当下的二次元审美中,纯粹"废萌"的角色正在逐渐减少,设计逐渐向"对于现实中女性身体的期待"靠拢,以求满足消费者更强烈、更复杂的欲望。
坚硬的头部,飘荡的躯体
橘酱认为,手办在宅文化中扮演着类似圣像艺术的角色,是某种"降神仪式"的媒介。在毕设之后的创作中,她尝试对破碎的手办零部件进行写生,将手办还原为物体,从而停止这一通路的无限循环。
结语
橘酱的经历展示了如何在学院体系中保持个人审美取向,以及如何通过创作与理论的相互翻译来探索新的可能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可以忠于自己的审美取向,忠于自己的视觉爱好,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