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热潮下的房地产市场新动向
城中村改造热潮下的房地产市场新动向
2025年,全国城中村改造迎来新的高潮。根据最新政策,城中村改造项目将从35个大城市扩展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计划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一政策不仅关系到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更在短期内激活了房地产市场,带动了当地经济复苏。
改造规模空前,政策支持力度大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此次新增的100万套改造项目,主要针对条件比较成熟、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以提前实施的项目。据统计,仅在全国35个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170万套,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有50万套。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国家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 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借款
- 适用有关税费优惠政策
- 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城中村改造贷款
货币化安置成亮点
此次城中村改造的一大亮点是推进货币化安置。倪虹部长指出,货币化安置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自主选择房型、地点等要求,有利于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房子,减少或不需在外过渡,能够直接搬入新居。
这种安置方式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在当前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有利于消化存量商品房。同时,合理调整城中村区域土地规划条件后,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拉动原址建设约5000亿元的建安投资。
房地产市场迎来新机遇
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夏磊表示,以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估计,货币化安置将拉动2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化。
这种大规模的改造计划,不仅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认为,从长远来看,这将为城市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全打下牢固基础;在当下,也可直接起到稳定居民预期、激发消费潜力、填补投资缺口的多重作用。
地方实践加速推进
各地积极响应城中村改造政策,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以上海为例,2025年计划启动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江苏、浙江等地也相继披露新目标,国开行更是提供了3817亿元的专项借款,支持北京、广州等地的723个项目。
在具体操作层面,各地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模式,比如允许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货币化安置等。这种灵活的财务支持方式,帮助各城市在资源整合和资金使用上更加高效。
多重挑战与机遇并存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强调,各地要严格落实“一项目两方案”,即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完备的征收补偿方案、资金平衡方案等,确保项目条件成熟再启动实施,避免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征收工作顺利推进、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同时,各地要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形势,统筹考虑商品房的存量和增量,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这既能更好地满足群众自主选择房型、区位等需求,又能缩短群众在外过渡时间,让居民尽早住上新房。
城中村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它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居住条件,更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改造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城中村改造将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