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强和孙学的乡村致富经
李秀强和孙学的乡村致富经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有两个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一个是义隆永镇太和德村的村主任李秀强,另一个是东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孙学。他们一个靠养殖鸵鸟,一个靠种植中药材,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从零到一的突破:李秀强的鸵鸟养殖之路
每天清晨,李秀强都会准时出现在鸵鸟圈舍前,清扫、喂食,动作娴熟而有条不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70多只鸵鸟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养殖鸵鸟一开始没什么经验,考察后发现养殖前景挺好,所以我就先买回来实验一下,如果我养成功了,再推广给村民养殖,带动大家一起养殖致富。”李秀强一边给鸵鸟喂饲料,一边说起了养殖鸵鸟的初衷。
2023年,李秀强到赤峰考察时,发现养殖鸵鸟的前景十分广阔。鸵鸟作为一种名贵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可食用的动物,它的羽毛每斤售卖能达到900元,鸵鸟蛋每个售价100元,鸵鸟幼崽每只800元。这些数据让他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当即购买了70只鸵鸟幼崽,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李秀强的养殖经验不断增加,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鸵鸟浑身都是‘宝’,鸵鸟毛可以做服装,鸵鸟肉营养价值高,鸵鸟蛋营养丰富,蛋壳还可以做工艺品。”说起鸵鸟的价值,李秀强如数家珍,“目前一只鸵鸟养一年可以收入2500元,照这样计算,这70多只鸵鸟的收入可以达到16万元左右。”
李秀强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在李秀强的带动下,有了养殖鸵鸟的意愿。太和德村党支部也积极统筹项目资金,计划建设太和德村鸵鸟繁育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向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提供雏鸵鸟,实行“家庭寄养”“托养回收”模式,并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到合作社打工挣钱,让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中药材种植的领路人:孙学的产业振兴梦
在义隆永镇南偏坡营子村的奈曼旗东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场院里,村民们正忙着晾晒院子里的药材,并对药材进行归类和捆扎,包装好的药材整齐地码在院子里。
奈曼旗东福种植专业合作成立于2016年,主要为当地及周边嘎查村村民提供中蒙药材种植、技术指导、销售等服务。目前,合作社已带动50多户农牧民种植中蒙药材。“合作社对村民种植的药材,从种到收都做好指导和服务,所以种植出来的药材质量都很好。尤其是在销售上,我们都有常年合作的客商,这样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少了,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今年种植药材一亩地能增收1500—2000元左右。”孙学介绍说。
今年,义隆永镇继续鼓励支持镇域药材产业发展,推动该镇中(蒙)药材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建成南梁村千亩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一处,全镇基地总数达到3处,基地主要种植黄芪、苦参、桔梗、防风、苍术等十多个药材品种。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及产业带头人作用,依托南偏坡营子村药材仓储晾晒场项目,延长产业链条,设立药材产品回收点,打造“产销一体”新发展模式,带动农户林下药材种植达到1.5万亩。
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过程中,义隆永镇还依托基地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亲情”、“亲子”农时休闲一日游路线,推出松茸采摘、药材花海观赏、中(蒙)药材识别、网红打卡、休闲娱乐、沙坑游戏、亲子鱼塘等9个娱乐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等资源,选树庭院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典型示范户23个以上,通过挂牌推广形成“示范引领、农户参与、辐射带动”的“庭院经济”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义隆永镇将紧紧围绕‘高效种植业、优势养殖业、经济林产业、劳务输出业和特色庭院经济’五个方面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种植、养殖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走出一条具有义隆永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义隆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九天说。
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李秀强和孙学的故事,是奈曼旗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奈曼旗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机遇、立足实际,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养殖、种植,提升“造血”功能,通过培育一个个特色产业示范引领、串点成线,让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他们的成功经验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参与,形成“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改善了农村环境,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