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据泄露超数十亿条,AI时代保密工作亟待加强
全球数据泄露超数十亿条,AI时代保密工作亟待加强
2024年,全球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涉及数亿条个人信息,其中不乏敏感的医疗记录和客户数据。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当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保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新技术带来的保密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保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北京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王健教授指出,新技术环境下保密工作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新技术使信息传播范围扩大。例如,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承载秘密信息的信号不再受物理空间限制,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二是新技术具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从看似普通的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情报,这使得传统的保密手段难以应对。
三是新技术带来了未知的失窃密途径。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应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成为新的泄密渠道。2023年4月,韩国三星公司在引入ChatGPT后不到20天,就发生了3起机密信息泄露事件,涉及半导体设备测量资料和产品良率等核心数据。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形势严峻
2024年上半年,全球发生了多起规模空前的数据泄露事件,涉及数十亿条记录,影响范围之广、破坏性之强令人震惊。
AT&T电信巨头遭遇数据泄露,7300万个客户账号信息被公开,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和邮寄地址等敏感信息。更严重的是,其中包含用于访问客户账号的加密密码,可能导致约760万个现有客户账号被劫持。
Change Healthcare遭遇勒索软件攻击,导致“大部分美国人”的医疗数据被盗。由于部分关键系统未启用多因素认证,大量敏感健康数据外泄,影响可能波及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美国人口。
英国病理实验室Synnovis遭受网络攻击,导致3亿条与患者互动相关的数据被盗,这些数据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份,受害者可能面临终身影响。
云数据巨头Snowflake遭遇黑客攻击,导致其客户数据大规模泄露,包括票务巨头Ticketmaster的5.6亿条记录、汽车零件商Advance Auto Parts的7900万条记录等。
政策法规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
面对严峻的保密形势,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防护体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保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强调了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确立了保密工作责任制,并加强了保密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保密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关键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加强保密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的配备,提升保密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结语:保密意识是第一道防线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保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制度建设,从数据安全防护到隐私保护,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然而,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法规制度,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增强保密意识,培养专业人才,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人防与技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