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承勇白银案:一个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心理剖析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1: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承勇白银案:一个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心理剖析

1988年至2002年间,甘肃省白银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连环强奸杀人案。凶手高承勇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先后杀害了11名女性,其中最小的受害者年仅8岁。这起案件不仅因其极端残忍的作案手法而令人发指,更因其漫长的侦破过程和复杂的犯罪心理而成为犯罪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01

一个普通人的蜕变

高承勇,1964年11月1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他的成长经历看似平凡:两次高考落榜后,他选择外出打工,贩卖过管制刀具。1986年,他与张姓女子结婚,婚后育有两子。大儿子研究生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二儿子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表面上,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奋斗史。

然而,正是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扭曲的心灵。1988年5月26日,24岁的高承勇在白银市犯下了第一起命案。受害者白某,这位23岁的女职工在家中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对待:颈部被切开,上身有多达26处刀伤,下身赤裸。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令人震惊,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02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心理学家在分析高承勇的犯罪行为时,普遍认为其反社会人格特征是关键因素。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表现为个体缺乏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容易产生冲动和攻击性行为,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毫无敬畏之心。

高承勇的家庭背景看似幸福美满,但据其家族长辈回忆,他自小话不多,性格内向。这种性格特点可能与其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关,这些家庭环境因素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犯罪心理学中,家庭环境和早期经历常常被视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03

双系统模型下的犯罪心理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承勇的犯罪行为可以通过双系统模型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罪犯的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在高承勇的案例中,其冲动系统中充满了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

具体来说,高承勇的冲动系统中可能存在以下特征:

  1. 犯罪行为图式的高度激活:通过多次作案,高承勇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犯罪模式,包括选择年轻女性作为目标、实施强奸和杀害等行为。这些行为图式在他的大脑中高度激活,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2. 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高承勇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极端的残忍和冷漠,这表明他缺乏基本的情绪调节能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性,也无法对受害者的痛苦产生共情。

  3. 认知偏差:高承勇可能存在着严重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女性是“低等”的、可以随意侵犯的对象。这种偏差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犯罪行为。

相比之下,高承勇的控制系统则显得异常薄弱:

  1. 道德判断的缺失:尽管高承勇的犯罪行为极其恶劣,但他似乎从未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过道德上的质疑。这表明他的控制系统中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

  2. 自我控制资源的匮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高承勇显然缺乏这种能力,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

  3. 应对压力的不当方式:高承勇在被捕前的几个月出现了失眠等症状,这可能是他内心压力的体现。然而,他选择的应对方式却是继续犯罪,而不是寻求健康的解决途径。

04

28年的逃亡与追捕

高承勇的犯罪行为持续了14年,但警方的追捕却持续了28年。1994年7月27日,白银供电局的女临时工石某遇害后,警方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系列案件。1998年,多起类似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2001年,此案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2004年,公安部组织专家将白银、包头两地案件并案,确定为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

尽管警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案件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2016年,公安部刑侦局组织开展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通过染色体Y-DNA检验等现代科技手段,警方终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高承勇。2016年8月26日,办案民警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内将其抓获。经审讯,高承勇对其在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实施强奸杀人作案11起、杀死11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05

正义的迟到与社会的反思

2016年8月27日,高承勇被白银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9月30日,经白银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2017年4月24日,白银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被告人高承勇提起公诉。2018年3月30日,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白银连环杀人案”,被告人高承勇犯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侮辱尸体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高承勇当庭表示服判,不提起上诉。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这起震惊全国的恶性大案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高承勇的犯罪行为不仅暴露了社会对弱势群体保护措施的不足,尤其是在儿童和女性的安全方面,更凸显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犯罪者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为预防犯罪提供更有效的社会干预策略。

同时,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家庭环境、早期经历、心理特征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因此,加强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破案和惩治犯罪,更有助于预防犯罪的发生,保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