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一位作曲家在苏联高压下的痛苦自白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一位作曲家在苏联高压下的痛苦自白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是一部诞生于苦难与压迫之中的杰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曲家个人的痛苦与挣扎,更成为了20世纪最黑暗时期的艺术见证。


奥布里·威廉姆斯为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油画

命运的羁绊

1960年,苏联的政坛风起云涌。斯大林的阴影依旧笼罩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而肖斯塔科维奇,作为苏联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却在这个阴影下挣扎求生。作为一个饱受精神压迫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在为如何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生存而苦恼。那年,赫鲁晓夫决定让肖斯塔科维奇担任俄罗斯作曲家联盟的领导职务,这本该是无上的荣耀,却暗藏着巨大的痛苦:加入组织。

在加入前夜,肖斯塔科维奇几近崩溃。他对好友列夫·列别金斯基痛哭着说:“我害怕得要死。”这是一个饱受良知折磨的人,对自己即将作出的选择充满了绝望。正是在这种心灵的折磨中,他在德累斯顿,这座被战火摧毁的城市中,完成了他的第八弦乐四重奏。

自我挽歌

德累斯顿,这座曾经的文化名城,却被战争的铁蹄踏成了一片废墟。在这座悲伤的城市中,肖斯塔科维奇似乎感受到了自己命运的投影。他本应为一部关于德累斯顿轰炸的电影《五天五夜》创作音乐,但他却无法将心思投入到那份“官方任务”中去。相反,他的内心被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所充斥,他坐下来,用三天时间写下了这部第八弦乐四重奏——一部他自己称之为“没有人需要的意识形态缺乏的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与贝多芬四重奏组

鲍罗丁弦乐四重奏/1984

1960年,贝多芬四重奏组在列宁格勒首演了这部作品。音乐评论家埃里克·史密斯在鲍罗丁四重奏组1962年录音的封套说明中写道:“鲍罗丁四重奏组在作曲家莫斯科的家中演奏了这部作品,希望得到他的批评。但肖斯塔科维奇被这部表达他最私人情感的美妙作品所震撼,双手捂头哭泣。演奏结束后,四位音乐家悄悄收拾好乐器,悄悄溜出了房间。”

这部四重奏由五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饱含着肖斯塔科维奇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音乐中充满了对他早期作品的引用,从他的第一交响曲到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几乎涵盖了他所有重要的音乐创作。此外,他还反复使用了自己名字的音乐主题——DSCH,如同在反复自问: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

在这些乐章中,我们听到了对自己生命的叩问,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不安。整个作品如同一幅复杂的拼贴画,将不同情感、不同经历交织在一起,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孤独。

穿越历史的痛苦与愤怒

为了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中的那份痛苦,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如同代的苏联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所写的那样:“我们活不下去了,我们已失去了语言。”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正是这种无言的呐喊,是在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表达的唯一方式。

曼德尔施塔姆后来被流放,最终死于劳改营。与之类似,肖斯塔科维奇虽然没有像曼德尔施塔姆那样直接遭受迫害,但他的一生都在权力的高压下艰难求生。1948年,肖斯塔科维奇因所谓的“形式主义”而受到批判,他的作品被禁止演出,他被迫在公开场合作出自我批判。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肖斯塔科维奇仍然用他的音乐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挣扎。

苦难解读

对许多音乐学者和评论家来说,第八弦乐四重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自传性”特质。肖斯塔科维奇通过这部作品对自己的生活、事业以及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悼词”,是一尊为自己创作的纪念碑。在这部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不仅引用了自己的音乐主题,还引用了一首充满悲情的革命歌曲《被沉重的枷锁折磨》,这首歌曲的歌词描述了一种被压迫的苦难与不屈的抗争精神。

然而,第八弦乐四重奏并不仅仅是自怜的产物。正如肖斯塔科维奇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也包含了对时代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品中引用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瓦格纳的音乐元素,似乎是在暗示他对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对苏联体制下艺术家生存处境的隐晦批判。

威廉·T·沃尔曼(William T. Vollmann)的小说《欧洲中心》是一部宏大而复杂的作品,探讨了20世纪战争与极权对人类心灵的深刻影响。在这部小说中,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不仅作为音乐作品被反复引用,更成为了作曲家在苏联体制下生活的象征。

“他闭上眼睛,听着那熟悉的四个音符——DSCH。它们在他的脑海中回响,不断重复,仿佛是他自己灵魂的声音。他知道,这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他的自传,是他为自己写的悼词。”

“他知道,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他都无法摆脱他们的目光。他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符,都在审查之下。他的音乐不再仅仅是他的创造,而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在体制内保持灵魂完整的挣扎。”

“在德累斯顿的废墟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被毁的城市,而是被摧毁的灵魂。每一块瓦砾,每一座断墙,都像是他内心破碎的象征。他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座辉煌的城市,就像他的梦想一样,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

“音乐是他唯一可以控制的语言,但即使在这里,他也必须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真意。他用旋律说话,用节奏思考,但他知道,真正的意义隐藏在那些没有发出的声音中,在那些空白的音符之间。”

“这部四重奏不仅是一个音乐作品,而是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告白。它是一个忧伤的对话,一种无声的呐喊,一种在沉默中找到的声音。在这里,他终于可以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痛苦,将它们转化为一种永恒的音乐语言。”

音乐的永恒力量

虽然第八弦乐四重奏诞生于痛苦与绝望之中,但它却以其强大的情感力量和音乐性,征服了全世界的听众。正如同代的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所说:“音乐是我们最纯洁的避难所。”在这部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也为无数感同身受的听众提供了慰藉。

爱默生弦乐四重奏

无论是作为弦乐四重奏,还是通过指挥家鲁道夫·巴尔夏伊改编的室内交响曲版本,第八弦乐四重奏都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融合了个人的悲痛、时代的恐惧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痛苦与抗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害怕他们,害怕得要死。”然而,在这份恐惧中,肖斯塔科维奇依然选择了用音乐为自己、为那个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