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破解科技“卡脖子”难题
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破解科技“卡脖子”难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和前提。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技自立,就是把科技发展的立足点、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国内和自身。科技自强,是指在科技自立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努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前我国面临诸如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发动机、工业软件、科学仪器、化学制剂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其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坚持自信自强,自主创新,把科技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分析认为,窦贤康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原因在于基础研究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基础研究在总体水平、投入总量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加强。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窦贤康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因此,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
基础研究的现状:
总体水平有待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总体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差距,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投入总量不足: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近年来保持在6%左右,与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约15%有较大差距。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和能够自主提出重大原创科学问题、建立理论体系、形成独立学派的领军科技人才。
基础研究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作用: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打破外部技术封锁。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基础研究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培养顶尖科技人才: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可以培养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科技人才,为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的措施:
加大投入: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
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基础研究投入结构,鼓励企业等创新主体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科技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团队。
完善支持和评价机制:建立差异化评价和稳定支持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长期性潜心研究,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
窦贤康 认为,经过新时代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超过900颗,极大拓展人类观察宇宙视野极限,新一代“人造太阳”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雪龙2”号首航南极,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17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启航。我国创新能力世界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目前已进入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根基更加牢固,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