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郑成功对台湾少数民族实行了哪些管理政策
17世纪,郑成功对台湾少数民族实行了哪些管理政策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管理政策。这些政策不仅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促进了民族团结,还为后来的台湾治理奠定了基础。本文将详细探讨郑成功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及其历史影响。
招抚少数民族首领
郑成功大军入台后不到一周,台南附近的少数民族村社都已归附。据杨英《先王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四月,“各近土藩头目俱来迎附,如新善、开感等里,藩令厚宴,并赐正副土官袍冒靴带。由是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各照例宴赐之,土社悉平怀服”。
荷兰人土地测量师梅氏的《日记》记载了更具体的场景:1661年5月5日,郑成功帐幕前已有十六个重要的原住民,他们穿着用各色丝线和黄金刺绣的蓝色官袍,腰围滚有金边的蓝色丝带,头上戴着如皇冠的金叶。这些人来自新港、萧垅、麻豆、哆啰啯和目加溜湾等社,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打下了重要基础。
保护少数民族利益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一方面下令各镇营迅速到汛地屯垦,另一方面派人到各村社收集积粮。据杨英《先王实录》记载,郑成功两次派人收集粮食,第一次是到各乡社搜寻“红夷所积粟石及糖麦等物”,第二次则是到新港、麻豆、萧垅、目加溜湾等四个少数民族村社去收集粮食,带了“金十锭”前去“买籴”。尽管郑成功的将士此时已经饥饿难忍,但对于少数民族的财产并没有强取豪夺,仍坚持寻求购买的原则。
郑成功还明令禁止郑氏官兵侵占少数民族现耕田地,保护他们的“现耕物业”和“现耕田地”,不许“混侵”“混圈”或“纷争”。这些措施体现了郑成功对少数民族现实利益的维护。
妥善处理民族矛盾
在军队屯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发生军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肚社人反对郑军屯垦的事件。郑成功对此事采取了缓和矛盾的态度,他差兵都事李胤监制各镇不准搅扰土社,并将引起事端的黄昭军队调离争议地区。
招募少数民族参军
郑成功还招募台湾少数民族男子参军,以扩大兵源,增强战斗力。这些新募集的少数民族军队也有一部分被送往大陆,在厦门训练。据清朝满文档案和荷兰文献记载,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就着手招抚台湾少数民族并扩充兵源,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个月。
郑成功民族政策的影响
郑成功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在荷兰人、西班牙人来到之前,台湾早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生存、活动的家园。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是收回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在实践中恢复和发展了中国人早已存在的民族交往关系。
郑成功的民族政策,为后来的台湾“理番”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移民急剧增加,土地开垦从南往北迅速推进。面对汉人垦殖对少数民族活动空间的挤压,清政府继续采用明郑时期保护“番地”的政策,多次划定界线,设置“土牛”,禁止汉人入界开垦。
郑成功的民族政策,对两岸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客观上产生了影响。郑成功在台湾招募少数民族男子加入郑军,其中有一部分被送往大陆,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后来成了两岸民族融合的个案。据研究,从已经发现的后人编撰的族谱中得知,这批台湾少数民族后裔现有陈、周、蔡、林、张、许、黄、谢8姓。
现在这些少数民族后裔已经汉化,不仅使用汉姓,能操闽南语,而且年节、婚丧等习俗也与闽南人多有相似。他们从台湾而来,经过二三百年的风雨历程,清朝时曾有人回到台湾与族人见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