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良真相:汉初三杰之首并非道家隐士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1: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良真相:汉初三杰之首并非道家隐士

在汉初名将谋士如云的时代,张良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谋略脱颖而出,成为刘邦最信任的谋士。然而,关于这位历史人物,后世流传着不少误解。本文将通过《史记》中的记载,纠正关于张良的三个常见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一:张良与诸葛亮相似

大家普遍认为张良与诸葛亮相似是错误的。

  1. 在待遇上,刘邦对张良自始至终没有怀疑过,敬爱如初,一直都非常听张良的意见,并且张良看人的眼光非常准。而刘备对诸葛亮有过微妙变化,从刘备伐吴诸葛亮无力劝阻到白帝托孤用李严为副掣肘,以及诸葛亮重用马谡可看出识人有问题。

证据1: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解析: 刘邦和张良相互欣赏,相互成就。张良学的《太公兵法》讲给其他人,其他人都感觉他在瞎扯淡。只有刘邦认为张良说的好,说的对,经常听张良的主意。张良也开心,他说:沛公就是天命所归了吧。

证据2: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解析: 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的信任。刘邦进入秦宫,看到金银、美女走不动路了,想天天睡在那和美女聊人生。樊哙跟刘邦是连襟,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劝他注意身体尽快出去,刘邦不愿搭理他。张良三两句一说刘邦就听了,从皇宫退了出去。

证据3: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解析: 开始刘敬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定,张良一席话后,刘邦决定定都关中。

这种例子在整篇《留侯世家》里特别多,不在一一举例,张良的计策或者劝阻,刘邦都言听计从,唯有一个立太子的事刘邦没听,但是这本来就是皇帝家务事,张良本身也不想过多干涉,史记里有原话。后来吕后出面,张良才出了个主意,把太子之位确定下来。

证据4:

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
上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这两处看到,刘邦对张良的称呼,是直呼字子房,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2,张良善用奇谋,临场机变,深谋远虑,反复无常,难以捉摸。诸葛亮为人谨慎,较少涉险,重在一个稳字。

证据1: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解析: 守将唯利是图,使人以重宝贿赂守将,同时虚张声势,在山上布下疑兵造势,收买秦将成功后,就直接趁守军松懈,突然袭击。大胜。

尽管在后世有出尔反尔的评价,但是拿下咸阳,张良居功至伟。这个计谋相当成功,并且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而诸葛亮,当年魏延一个奇袭子午谷没有采纳,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不愿意冒险的,这可能和当时具体情况有关,但是不影响他们两个综合的比较。

证据2: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解析: 刘邦想找人合伙一起对付项羽,问张良谁可以帮他?张良举荐了四个人:黥布、彭越、田荣、韩信。而事实证明,刘邦最后打败项羽,确实是这几个人的力量。

可见张良识人之明。

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听郦食其的想要重新分封六国后裔为王,依靠他们之力帮助刘邦。张良做了一个比较,说了八不可,这个八不可不弱于后世三国的十胜十败论。

封刘邦最恨的人为侯避免造反、请商山四皓出山稳固太子之位,这两件事流传很广,也不再列举。

这些事流传很广,并且篇幅较长,不再一一列举。

错误观点二:张良是道家

这个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从张良的计谋以及战略思想上来说,最少是以兵法为主的,道家或许只是他后面明哲保身的办法。

证据1:

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证据2:

张良前面参与过的战争用的计谋,字数太多,不在写下来,大家想了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

解析: 黄石公赠书之后,张良整个人生轨迹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那个散尽家财求刺客刺杀秦王的游侠已经转变为满腹谋略的帝王师。黄石公授予张良的是《太公兵法》,兵法多以奇谋为主,善于如水变化,因势利导,而张良打仗的艺术,更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欲取反予上放出光彩,很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法。正所谓兵不厌诈,水无常形。所以我认为兵法思想,占据了张良大体的智谋之路。

虽然张良在汉朝建立后采取的思路:谦虚礼让、功成身退,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暗和黄老之道,但这在当时也许是迫不得已,毕竟已经死了很多开国功臣,谁也不想刚打了一辈子仗就被弄死吧?也恰恰显现出他的极为高明之处,萧何人缘极好还被整了两次,韩信直接被杀,同为汉初三杰,差距出来了。

错误观点三:张良在汉朝建立后不问政事,寻仙访道去了

这个观点大错特错,据《史记》记载,张良在当时还参与了许多战争并且和刘邦商量了很多事,只是太史公一笔带过了。

证据1: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解析: 高祖十年,留侯跟着刘邦攻打代相陈豨,在马邑城下出过奇谋。后面立萧何为丞相,并且还跟高皇帝交流了很多天下的事,但是没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司马迁就不再一一写出来了。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当时张良并没有完全的学道,相反一直在高皇帝那里出谋划策。

注意这里的: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没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写这些了。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司马迁记录的张良那些事情,大都事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所以记录了下来。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注意这里这个欲,只是张良自己说的他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想要不打理世间的事情了,想要去跟着赤松子游历天下。这未免不是一种逃出权力漩涡的说辞,张良都没当真,我们为什么要当真呢?

从留侯世家开始,就交代多次,张良体弱多病,但是高祖刘邦死了八九年之后,张良才病死。至于刘邦和张良谁年龄大,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项羽本纪》里鸿门宴片段看出一二,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问张良:项伯你俩谁大?张良说:项伯比我大。刘邦说:你把项伯叫过来,我把他当做大哥。

可以看出,即使刘邦年龄比张良大,也大不多。他俩年龄应该是差不多的。

至于张良为什么自称体弱多病?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