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进口原研药在集采中频频失利,未来何去何从?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4: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进口原研药在集采中频频失利,未来何去何从?

近年来,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遭遇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中频频失利。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药品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引发了公众对用药选择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集采政策的影响、国产仿制药的崛起、进口原研药企业的应对策略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探讨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集采政策:进口原研药的“滑铁卢”

自2018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实施以来,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集采的核心策略是“以量换价”,即通过承诺大量采购份额来换取药品降价。这种模式虽然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也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进口原研药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勃林格殷格翰的降糖药欧唐宁(利格列汀)为例,该药在2023年专利到期后,多家国内企业迅速推出仿制药。在2024年12月的第十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包括四川科伦、山东齐鲁等六家国内企业成功中标,而原研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却未能入围。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集采政策对原研药的冲击,也体现了国产仿制药企业的快速崛起。

02

国产仿制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产仿制药的快速发展是进口原研药市场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在国家药品集采选中的1600多个产品中,国产仿制药占比高达96%。这种高比例的替代效应,一方面得益于仿制药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推动仿制药发展的政策导向。

然而,国产仿制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稳定性的挑战。尽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理论上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疗效,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部分医生和患者仍能感受到差异。例如,有医生反映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时,进口原研药的抗感染能力明显更强;在降压药方面,一些患者反映进口药的疗效更稳定,作用时间更长。

03

进口原研药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集采带来的市场压力,进口原研药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些企业选择大幅降价以保留市场份额,如拜耳的降糖药阿卡波糖在2020年的集采中报价0.181元/片,不仅低于国产仿制药,还导致竞争对手直接出局。然而,这种策略也带来了明显的营收损失,拜耳该药品的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了54.4%。

另一些企业则选择战略性放弃集采,转而聚焦于其他市场渠道。例如,勃林格殷格翰在欧唐宁集采失利后,与上药控股达成战略合作,由后者负责该药在国内非医疗机构渠道的分销和推广。这种转向零售市场的策略,虽然避免了集采的价格战,但也意味着失去了公立医院这一主要销售渠道。

此外,许多跨国药企开始调整在华业务结构,剥离成熟药品资产,转向创新药领域。如辉瑞将其成熟药品业务部门辉瑞普强与迈蓝合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诺华则剥离了其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部门山德士。这种战略调整反映了药企对市场趋势的预判:单纯依靠成熟药品已难以维持业绩增长,向创新药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

04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向,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集采政策的持续实施将进一步压缩原研药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也为其在非集采领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其次,国产仿制药的质量提升和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增强,将对原研药形成更大竞争压力。最后,患者对高质量药品的需求将持续存在,这为原研药保留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对于进口原研药企业而言,未来可能的出路包括:

  1. 差异化竞争:通过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新药,避免与仿制药的直接竞争
  2. 高端市场定位:聚焦于高价值、高难度的治疗领域,如罕见病、肿瘤等
  3. 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与私立医院、零售药店等非集采渠道的合作模式
  4. 本土化战略: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或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降低成本

总体来看,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药品市场将更加注重质量和创新,这将为所有参与者创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