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一古诗复习攻略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46: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2025学年初一古诗复习攻略
七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学习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本文将从知识点梳理、考点预测、解题技巧和练习巩固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的复习攻略。
01
知识点梳理
本学期需要掌握的古诗主要包括:
《观沧海》(曹操)
- 重点: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阔意境。
- 难点:体会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重点: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情感寄托。
- 难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关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 重点: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性诗句。
- 难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重点:理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组合。
- 难点:体会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此外,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还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也需要重点掌握。
02
考点预测
根据历年考试情况,以下几点可能是考试重点:
- 默写填空:要求准确无误地默写诗句。
- 理解性默写:给出意境或情感,要求填写相应诗句。
-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
03
解题技巧
分析形象型
- 步骤:判断形象类型→分析形象特征→理解形象意义
- 示例:分析《江雪》中的“蓑笠翁”形象
- 什么形象:孤独清高的老渔翁
- 形象特征:在寒冷环境中专心钓鱼
- 形象意义:寄托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分析意境型
- 步骤:描绘图景画面→概括环境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 示例:分析《绝句二首(其一)》的意境
- 图景画面:阳光普照、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 环境氛围:明净绚丽的春景
- 思想感情:诗人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分析技巧型
- 步骤:识别手法→结合诗句分析→理解情感效果
- 示例:分析《早行》中的反衬手法
- 手法:反衬
- 分析:用星斗明亮反衬夜色暗,用草虫鸣反衬寂静
- 情感:突出诗人出行早,表现孤独寂寞
分析语言型
- 步骤: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特色→理解情感
- 示例:分析《越女词(其三)》的语言特色
- 特色:清新自然
- 分析:用“见客”“笑入”等词塑造采莲女形象
- 情感:赞美纯真爱情
一词领全诗型
- 步骤:分析关键词作用→理解主旨→分析结构作用
- 示例: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
- 作用:寓意惜别怀远
- 主旨:引发思乡之情
- 结构:贯穿全诗情感线索
04
练习巩固
默写练习
- 《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
- 《天净沙·秋思》: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理解性默写
- 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观沧海》)
- 表达诗人对友人深切思念的诗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描写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天净沙·秋思》)
诗歌鉴赏
-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天净沙·秋思》: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以上系统的复习和练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内容,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加油!
热门推荐
春节“庙”会 | 2025过年就来台儿庄!(附12.19获奖名单!)
冬季运动指南:增强免疫力,告别感冒
跑步不仅瘦身,还能拯救你的坏心情!
幼儿园健康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让运动变得有趣: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指南
冬季打卡海口骑楼老街,品味最地道的海南风情
打卡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和博爱路不可错过
用王家卫的镜头,捕捉海口骑楼老街的百年风韵
典故在历史传播的作用
静电耳机:音频领域的贵族,STAX的巅峰之作
“新质”江门——老树发新芽
走进彝族年:一个承载千年文化的节日
2025年彝族新年倒计时:大凉山的狂欢即将上演
凉山彝族年:揭秘彝族的独特过年习俗
楚雄彝族年:狂欢四天,民俗大赏!
白胡椒和黑胡椒,谁才是厨艺界的“魔法粉”?
胡椒:餐桌上的健康守护神
贡布胡椒:王者之香的崛起之路
海南胡椒栽培秘籍大揭秘
胡椒碱:不只是调味那么简单!
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冬季打卡海口五大必玩景点
海口云洞图书馆&世纪大桥: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冯小刚电影公社:海口必打卡网红景点
彝族北斗星月历法:古老智慧的现代启示
楚雄州彝族北斗星月历法:传承千年的天文智慧
彝族北斗星月历法: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点亮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现状、原则与实践
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游戏化转型:从空间优化到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