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书院&飞来峰:西湖文化探秘之旅
云林书院&飞来峰:西湖文化探秘之旅
“边走边读·寻梦西湖”是浙江云林书院推出的一项文化走读活动,以张岱《西湖梦寻》为蓝本,设计了16条与杭州西湖山水密切相关的走读线路。活动周期为7-8个月,通过实地探访和文化导读,带领参与者深入了解西湖的历史文化。
“吴山天风”:一条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2024年12月20日,随着冬日的暖阳洒满杭州,云林书院“边走边读·寻梦西湖”系列活动的第二站——“吴山天风”线路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深入杭州的文化腹地,以张岱《西湖梦寻》中的卷五为指引,在浙江云林书院理事朱素英的现场指导下,导读志愿者林虎、席颖、薛琪带领参与者们共同探寻了“吴山天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吴山天风”线路东起紫阳山,西至云居山,全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景观。参与者们穿梭于千年古刹“宝成寺”的麻曷葛喇造像前,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信仰与宁静;又驻足于阮公祠,讲述着那段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而紫阳山摩崖群、泼水观音和石佛院造像等,则以其独特的石刻艺术和宗教魅力,让参与者们流连忘返。此外,瑞石古洞、云居山摩崖、三茅观遗址、江湖汇观亭、城隍阁每一处都独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最终,在被誉为“绿野仙踪秘境”的最佳观景位,参与者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为这场文化盛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吴山是一座内涵深厚的山,也是一座世俗的山。”浙江云林书院的工作人员黄莹莹表示,后续还将推出更多关于吴山的走读线路。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还特别为每位参与者准备了灵隐寺祈福年历,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喜见升卿。
飞来峰:江南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
在西湖文化中,飞来峰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它不仅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更是一座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宝库。
飞来峰造像始于五代,经宋入元,终于明。据统计,飞来峰造像现存115龛,390余尊。其中,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刻造像。元代造像是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不仅数量最多,形制也巨大,部分造像题写有汉文、梵文经咒和赞语。据统计,现存元代造像67龛,116尊,其中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
飞来峰造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融合。元廷派西夏人杨琏真迦出任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入驻南宋故都杭州,主持飞来峰凿龛造像。在这一过程中,藏传佛教艺术与汉地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第76龛的绿度母造像,虽然完全按照藏传佛教仪轨造像,但艺术家细致地刻画了腰间因坐姿形成的肌肉凸起,从而使造像变得更加沉静中庸,略呈慵倦之态。这种汉地艺术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创造性改变,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飞来峰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博物馆”。从唐代到民国,飞来峰保存了330余品摩崖石刻,其中包括卢元辅的《游天竺寺》诗刻,这是西湖唯一的唐诗摩崖,距今已逾1200年,被誉为西湖摩崖之最。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词和墨宝,用文字描绘飞来峰的美丽与神秘。这些摩崖石刻不仅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云林书院与飞来峰:西湖文化的双璧
云林书院和飞来峰,一个以文化走读的形式传承西湖文化,一个以石窟造像的形式展现西湖文化,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林书院的“边走边读·寻梦西湖”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和文化导读,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西湖的历史文脉,感受西湖文化的魅力。而飞来峰作为江南文化宝库,不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两者都是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共同展现了西湖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杭州,云林书院和飞来峰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以文化走读的形式传承西湖文化,一个以石窟造像的形式展现西湖文化,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西湖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