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川渝“耙耳朵”:既是疼妻丈夫,又是旧时三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9: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川渝“耙耳朵”:既是疼妻丈夫,又是旧时三轮

在川渝文化里,把“尊重、照顾老婆感受,还包揽家务活”的丈夫叫做「耙耳朵」。这“耙耳朵”的来头,其实跟自行车有很大关系,它不光是说疼老婆的丈夫,还是成都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种特别交通工具的称呼,而且耙耳朵还包含着一代成都人的过去记忆。

“提前离开”的下班团建

李霖打小就在四川成都长大,有一回部门工作提前做完了,同事们相约出去聚一聚,平常工作里大家总是相互照顾,李霖不好意思拒绝,也就跟着去了。

原本想着聊一会儿就能走了,哪晓得同事们越聊越起劲,还约着一块儿去 KTV 唱歌。李霖一听心里就犯嘀咕:我还得赶紧回家做饭呢,老婆快下班啦。瞅着同事们聊得正欢,不知道咋开口的李霖有点发慌。

结婚之后,家里的家务还有做饭这事儿基本上都归李霖干了。因为老婆前几年遭遇过一场车祸,痊愈以后李霖特别挂心她,所以每次下班,他都赶紧离开公司,跑去菜市场买菜,回家给老婆做营养餐。

琢磨了半天,还是跟关系最铁的那个同事讲一声就赶紧走。李霖刚一开口,公司里出了名的大喇叭小张就大声打趣李霖,说他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用四川话讲就是典型的“耙耳朵”。李霖根本不理会同事们咋想,一门心思就想着赶快回家做饭。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霖的婚姻啊,那叫一个坎坷。

李霖的老婆赵可然是北方人,跟李渝在大学的时候认识、熟悉并且相恋。像所有大学时期的恋爱那样,他俩也没能躲开“毕业季、分手季”的这种“魔咒”。赵可然当时是打算回吉林工作,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的她,上了四年大学,虽说习惯了南方潮湿的天气,可说实话,她并不喜欢。

唯一让人操心的就是李霖这个既温柔还体贴的男友,他俩又都是彼此的初恋。“初恋能走到结婚的能有几个?”——这他俩心里都清楚。可李霖不想放弃,就算是异地恋,他也盼着两人别轻易散伙。毕竟在大二那会儿,李霖打第一眼瞧见赵可然,就跟认定了似的,连孩子以后叫啥名都想好了。

最后可然决定回吉林上班,李霖则留在成都,他俩开始了异地恋。异地还没到半年,赵可然突然遭遇车祸,昏迷不醒,李霖接到可然父母电话的时候正在写一份报告,挂掉电话他马上请假奔向吉林,这一路上他都快哭出来了。

都讲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爱人远在外地,还没脱离生命危险,要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匆忙赶到病房的李霖,看到可然的那一瞬间彻底撑不住了——从成都到吉林,跑了 2890.3 公里,一刻都没停。

在病床旁陪了可然一个星期,她总算恢复了意识,慢慢苏醒了。接下来的半年,李霖请假待在吉林照料可然,一直到她完全康复。

好在老天偏爱这对有情人,过了半年,可然慢慢好起来了。也许是被李霖的爱打动了,也许是可然早就想过为了爱去成都,最后他俩决定一起在成都定居。

刚痊愈没多久的可然,暂时就在家里休养着,过了半年,她在成都的一家企业上班,每天下班能吃上李霖做的热乎饭,那是她最开心的事。

都说川渝男人做饭打扫啥都行,还顾家,听老婆话,果真是这样——可然这么琢磨着。他俩在成都定居都一年多了,李霖早就习惯每天下班去买菜、做饭,而且他还挺乐在其中。

熟悉的陌生人“耙耳朵”

在川渝,会把那种顾家、疼老婆的男人叫做“耙耳朵”。要说熟悉呢,大家常常把怕老婆的男人称为“耙耳朵”,还都说全国家庭地位最高的女人大多在川渝,原因是在川渝往往都是男人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扔垃圾、干家务……

在川渝地区,男同胞们眼中,“耙耳朵”可是个由来已久的“光荣名号”,意味着顾家、勤快还疼老婆的好模样。

据悉,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之前推出了一部方言情景喜剧叫《幸福耙耳朵》,把生活里那些“耙耳朵”当中的“耙”呈现得特别到位,这剧一播,就让好多男观众都有共鸣:

“盯紧点,瞧见没,婆娘来啦!提高点警惕,小心被揪……”这部系列电视剧因为台词幽默直白,情节搞笑生动,特别受群众欢迎和喜欢,差不多是川渝地区每家都必看的电视节目。

要是你头一回去川渝,瞧见满大街有拎着满兜子菜的男的,可别觉得惊奇,说不定那只是他们下班途中顺道买回去的晚饭,也可能是专门出来给家里人筹备一道特色晚餐……

不得不说,多数川渝男人不是正在去买菜,就是买完菜在往家走。关键是,他们的“怕老婆”可不只是体现在买菜上,好多家务活也都包了。不少川渝男人还承担着洗碗、打扫、照顾孩子这类的家务活儿。

泼辣的川妹子

据了解,不少川渝男人怕老婆这种情况,跟川渝女性“泼辣”直爽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在川渝好多地方,仍然是女人负责操持家务,她们在家啥都会干,干啥都厉害,掌握着家里的话语权,说是当家的一点也没错。这么一来,在气势上就占了上风,川渝男人在家慢慢习惯了啥事儿和决定都听老婆的,她们也就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虽说大家老是拿川渝男人怕老婆这事来笑话,可他们不但不觉得没面子,还觉得挺幸福呢,要知道“耙耳朵”其实是尊重和爱护女性的体现,应该推广。

耙耳朵与自行车

在川渝人眼里,“耙耳朵”不光是说怕老婆的男人,还代表着一种如今差不多都没了的交通工具——偏三轮。

偏三轮,也叫边三轮、偏斗车或者斗斗儿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成都的街头到处都能瞧见。有的是用来载客营运的,有的是用来拉货的,还有的拉着自家的人,时间一长,这就成了一道特别的街头景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偏三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了,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有人觉得可能是从警用三轮摩托车那里获得的启发。最早的那批“偏三轮车”,全是当时一些工厂子弟上班的时候用工厂剩下的材料,自己焊接自己组装出来的。

“偏三轮车”的结构特别简单,弄个独轮车斗,焊接到自行车后架那儿,下面通过螺丝接到自行车后轮轴的地方。就因为它制作容易、价格便宜,很快就特别流行,接着出现了专门生产偏三轮配件的厂,还有提供整套做好配件的商店,人们买回去装在自己的自行车上就行,当然跟自行车一样,有的“升级版”偏三轮车斗能折叠起来。

那偏三轮这种交通工具,咋就跟“耙耳朵”扯上关联了呢?

这是由于偏三轮的车斗凸在外面,从远处瞧,就跟自行车多长了个耳朵似的。而且骑这种车的通常是男的,坐车的往往是女的,男的使劲蹬车,女的坐车游玩,正好体现出成都男人在家中的地位——所以把“偏三轮车”叫做“耙耳朵”,真是既生动又贴切。

耙耳朵折射出生活水平

别瞧“耙耳朵”的样子简陋,还怪里怪气的,在当时经济不太好的那些年,对好多成都人来讲,它可是普通家庭能买得起的唯一交通工具,就像家里的苦力一样。家里要是有一辆“耙耳朵”那可真是个宝——送媳妇去上班、接孩子上下学、出门去进货、送老人看病,哪怕闲的时候靠着这偏三轮拉客挣点钱贴补家用,也挺不错。

有些好玩的成都人,会在“耙耳朵”车斗底下焊个箱子,一到周末假日,就装上水果零食,带着老婆孩子,去周边游玩踏青。跟如今的自驾游对比,也就硬件不一样罢了,从中获得的满足与享受,估计还更强呢。有人讲,“耙耳朵”能促进夫妻关系和睦,但凡家里有这种车的夫妻,离婚率差不多是零。

总之呢,在那个时候,“耙耳朵”这种交通工具,能让一家人都觉得幸福。

耙耳朵背后的艰辛往事

谈到载客这事儿,一开始耙耳朵主要是用在日常生活里,不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载客的工具了。

要说背后的原因,那肯定得考虑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从历史记载来看,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营企业都在改制,成都也一样,好多工人都下岗了。一大批没了工作的社会青壮年,自己又没啥别的技术,没办法,最后只能靠卖力气挣钱过日子。

那时候在成都,要是想拉客,走正规途径可以选人力三轮车,可一辆人力三轮车得有营运牌照,这牌照价钱可不低,下岗工人根本承担不起。于是,耙耳朵差不多家家都有,多数人就把“耙耳朵”骑到街上去,用来载客挣钱,赚点辛苦钱。

严格来讲,那时候成都的“耙耳朵”没有合法载客的手续,是非法营运的。不过当时失业的人特别多,相关部门也就不太较真了。“耙耳朵”通常只能坐一个人,顶多加一个小孩子,肯定没有正规三轮坐着舒坦,不过价格相对也更低。

所以呀,“耙耳朵”很快就变成成都人重要的出行手段之一了。那时候,成都的大街小巷、街边路口,到处都能看到“耙耳朵”。一招呼就停下,最开始大伙都叫“耙耳朵”“耙耳朵”,可成都人懒嘛,喊三个字都觉得费劲,就简化成“耳朵”。站在街头,大喊一声“耳朵!”比现在的人喊“的士”可威风多了。

“耙耳朵”曾经在成都红极一时,不过到了 21 世纪,就慢慢不见了踪影。如今经济好了,大家生活水平高了,越来越多人能买得起车——就算是个“拓儿车”,也比“耙耳朵”强太多了。当下,除了偶尔能看到有些老年人骑着“耙耳朵”,带着老伴去买菜,在成都街头基本上看不到“耙耳朵”了,一些年轻人甚至都不晓得“耙耳朵”是啥。

笔者认为

好多现在咱们觉得平常的称呼,说不定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事儿。耙耳朵不但代表着尊重爱护女性的好品质,而且还蕴含着成都街头的变化历程,能体现出人们交通工具的改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