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宫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0: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宫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正用一双双妙手,让一件件珍贵文物重获新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承着古老的技艺,更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

01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镶嵌修复组组长孔艳菊正在修复一件清代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这是一件清早期的文物,由于时间久远,胶黏剂老化,导致嵌件严重缺失。孔艳菊和她的团队成员们,需要将两个柜子互相参考,绘制零部件轮廓,然后进行下料、切割、锼形、拼接、雕刻等工序,才能完成修复工作。

孔艳菊说:“做镶嵌修复工作,首先要了解文物的制作方法,熟练掌握多种传统技艺,才能在传承古法的同时使用相匹配的修复材料,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与修复。”

在漆器修复组,组长闵俊嵘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师父张克学。“我的基本功是老师一点点教会的,最初从小物件的局部开始,刷漆、打磨、贴金……等到手法熟练了,再上手修复杂的文物。”闵俊嵘说。

闵俊嵘修复的第一张琴,名为“万壑松涛”。为了修复这张琴,他不仅找董春起老先生学弹琴,还遍访各地斫琴老师学做琴,直到大家都认可了他的制琴工艺和弹琴水平,这才真正上手修琴。

02

现代科技的助力与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镶嵌修复组成员巩天舒正在实验室成员王允丽的指导下,探究为何清代服色“明黄色”没有固定色度值。通过染制大量实验样品,巩天舒发现受制作工艺和光环境影响,颜色可能存在偏差。

木器修复组副组长刘恺则在思考如何更好借助科技力量。“前段时间我们还和林科院木材鉴定中心商谈,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量身定做一套智能木材鉴定识别系统,为我们在文物修复中材质的判定提供更多参照与依据。”刘恺说。

在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展演暨第五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上,来自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开发微缩古建筑监测装置的心得。“我们制作了一个天坛的微缩模型,将我们的技术应用到模型上。通过对模型喷水,使用振动模拟台,模拟真实自然环境,看古建筑的变动情况能否得到实时记录和反馈。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对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一位同学说。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文物修复专家闵俊嵘表示,现代科技设备对文物修复帮助很大。“比如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获取文物的尺寸和形状,为修复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一些科学检测和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材质和病害情况,制定更科学的修复方案。”

03

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故宫博物院,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修复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灯”和“万寿灯”的复原。

“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代宫廷中的重要陈设,每逢重大节日,皇帝都会下令在乾清宫前竖立“天灯”和“万寿灯”,以示庆祝。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件文物在20世纪初就已消失。直到2018年,故宫博物院才开始尝试复原这两件文物。

复原工作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复原过程中,修复师们不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还运用了三维扫描、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最终,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两件消失近百年的文物终于在2020年春节前夕重新出现在乾清宫前,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另一件展示传统与科技完美融合的案例是莲鹤方壶的修复。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1978年,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带领徒弟曹静楼等人,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这件与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2006年,莲鹤方壶再次交到赵振茂的另一名徒弟王有亮手中进行修复。“刚送过来的时候,器身上有裂口,还有掉落的部分。我和同事花了两个星期来修复它。”王有亮回忆。这次修复完成后,一位文物专家鉴定后说,如果不出意外,这件青铜器至少延年了一百年,不用再修了。

04

未来展望: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传承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屈峰表示,未来,数字化技术将在文物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和保护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然而,屈峰也强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就放弃传统的技艺。相反,我们应该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文物保护事业服务。”

正如闵俊嵘所说:“文物修复既不能照搬传统经验,也不能依赖先进技术,而应把二者融会贯通,方能‘对症下药’。如今,团队的年轻人都秉持一种精神——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这种严谨,他们一定能走出更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