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箱酒库存纠纷案:酒类企业仓储管理之鉴
13万箱酒库存纠纷案:酒类企业仓储管理之鉴
2025年1月,一起涉及13万箱葡萄酒的库存纠纷案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这起纠纷的双方是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徽”)和其经销商福建吉马集团(以下简称“吉马”)。吉马声称,龙徽曾同意回收这些库存酒用于酿造白兰地,但在回收部分后反悔,导致价值442万余元的库存酒无法退回。而龙徽则表示,回收是有条件的,且吉马未按合同约定储存货物,因此不同意接收剩余库存。
这起纠纷案虽然最终以法院判决龙徽支付已退货部分款项告终,但背后暴露出的仓储管理问题值得深思。作为酒类行业的重要一环,仓储管理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更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品牌声誉。
案例剖析:库存积压背后的管理漏洞
从公开的裁判文书中可以看出,这起纠纷的根源在于双方在库存管理上的分歧。吉马作为龙徽多个品牌的经销商,自2010年起就出现了销售停滞现象。吉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龙徽大股东成立新的酒类运营公司导致经营重心转移,以及在独家授权期间又授权其他经销商竞争经营。
为了处理大量积压的库存酒,双方在2018年达成协议,龙徽同意接收这些库存酒用于蒸馏白兰地。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争议点:
退货条件争议:龙徽表示,同意退货的前提是吉马完成增资。而吉马则认为,增资与退货是两回事,龙徽应无条件接收库存酒。
仓储条件争议:龙徽指出,吉马未按合同约定的条件储存货物,且部分库存酒从未开箱销售,不符合退货条件。
销售任务争议: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吉马的最低销售金额,但吉马并未完成。龙徽认为,这进一步证明了吉马的退货请求不合理。
酒类仓储管理的核心要求
这起案例暴露出的仓储管理问题,实际上也是整个酒类行业需要重视的课题。根据酒类行业的仓储管理规定,以下几点是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
储存环境要求:酒类产品对储存环境有严格要求。以白酒为例,适宜的储存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酒体口感和香气,而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标签发霉,过低则加速酒体挥发。
库存管理规范: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这包括定期盘点(每月或每季度)、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设置库存上下限预警机制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及时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避免库存积压。
安全防护措施:酒类仓库需要特别注意防火、防爆和防盗。应配备消防设备,使用防爆灯具和电器,禁止吸烟及明火,同时安装监控系统,实行进出登记制度。
仓储管理不当的影响
这起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仓储管理不当可能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
产品质量风险:不当的储存环境可能导致酒类产品变质,影响口感和香气,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资金占用和成本增加:大量库存积压会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仓储成本。同时,如果库存酒因储存不当而报废,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品牌声誉受损:产品质量问题和供应链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损害品牌形象。
结语:完善仓储管理是酒企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起龙徽与吉马的库存纠纷案,为整个酒类行业敲响了警钟。酒类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仓储管理必须更加严谨和专业。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强化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建立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标准。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库存动态,及时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引入现代化仓库管理系统(如WMS),实现库存的智能化管理。
只有这样,酒类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