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致儿童误购,智能手表安全使用指南
免密支付致儿童误购,智能手表安全使用指南
近日,广东深圳的彭女士遇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她3岁的孩子竟然用她的智能手表进行了网络购物。原来,彭女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结果孩子在玩耍时无意中触发了购物程序,给自己买下了“人生第一单”。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手表免密支付功能的广泛关注。智能手表作为新兴的移动支付工具,确实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免密支付功能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免密支付:便利与风险并存
免密支付,顾名思义,就是在支付过程中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交易。这种支付方式大大简化了支付流程,提高了支付效率。然而,便利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据《工人日报》报道,一些平台和商家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该功能。当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并试图关闭该功能时,却往往面临操作复杂、无从下手等问题。这种做法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儿童智能手表:功能越多风险越大
儿童智能手表作为专为儿童设计的智能设备,近年来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也越来越高。除了基本的定位和通话功能外,还加入了社交、游戏、支付等功能,俨然成为一部微型智能手机。
然而,功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一方面,儿童自控力较弱,容易沉迷于社交和游戏功能,影响学习和健康。另一方面,内置的游戏和应用存在诱导消费的问题。有家长反映,一些游戏应用在绑定家长手机号后,无需再次密码验证即可直接扣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隐私泄露问题。儿童智能手表通常具备实时定位、高清双摄、人脸识别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家长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源头。一旦设备被不法分子入侵,孩子的行踪和隐私信息就可能暴露在外。
法规监管:为安全支付保驾护航
针对智能手表免密支付和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平台、商家的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侵犯了消费者的这些权利,将面临法律制裁。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对于利用免密支付漏洞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将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也组织制定了《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为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指导。
如何安全使用智能手表支付?
面对智能手表支付带来的安全风险,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如果确实需要开通,应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了解免密支付的适用范围和限额,并确保能够随时方便地关闭该功能。
设置支付限额:在智能手表上设置每日或单笔交易限额,一旦超过限额,需要额外验证才能完成交易。
管理儿童智能手表使用:
- 限制不必要的功能,如社交、游戏等
- 定期检查手表的使用情况,监控是否有异常消费
- 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智能手表,避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应用
保护个人隐私:
- 不要在公共场合随意连接不明Wi-Fi
- 定期更新手表系统和应用,确保安全补丁及时安装
- 关闭不必要的定位和数据共享功能
智能手表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安全风险。只有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真正让智能手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能助手”,而不是“吞钱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