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完美旅游体验
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完美旅游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近年来,全国各大景区纷纷启动基础设施升级工程,从硬件设施到智慧管理,从文化体验到服务质量,全方位提升景区的整体水平。
全国景区焕新行动:政策引领下的全面升级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这些景区不仅是旅游产品的供给主体,更是旅游消费的服务基地。面对游客日益升级的需求,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实施景区焕新行动,推动景区在产品供给、管理服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基础设施改造:从硬件升级到体验优化
以新疆阿拉尔市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门景区为例,该景区利用援疆资金,实施了大规模提档升级工程。此次改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涉及基础设施、酒店、打卡地标、旅游新业态等19个方面。改造完成后,景区不仅提升了硬件设施水平,更通过浙江浙旅集团的援助,引进了新的运营模式和理念,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收入的显著增长。
同样,在青海湖景区,基础提升工程涵盖了道路翻新、景观绿化、游客服务中心改造、环保设施升级等28个具体项目。同时,景区还引入了智慧景区程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个性化。大型沉浸式巡游表演《梦回青海湖》的成功首演,以及多个文化展示馆的开放,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智慧景区建设:科技赋能旅游新体验
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贵州省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2024年,贵州发布了7个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包括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中国天眼景区VR/XR科技赋能旅游示范项目等。这些项目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便捷服务。
其中,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已接待超100万人次。项目采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科技,以全新方式呈现长征文化。中国天眼景区的元宇宙XR沉浸式体验馆,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天眼”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自2024年10月开馆至今,已接待2万余名游客。
智慧管理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优化了景区运营效率。梵净山景区推出的智慧分流与服务优化示范工程,通过预约系统和智能排队叫号,将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减少了40%以上,游客满意度提升30%以上。
经济与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景区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不仅是游客体验的提升,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全国A级景区接待游客57.54亿人次,相当于每人每年进入A级旅游景区4.11次。截至2023年底,全国A级旅游景区实现直接就业160.71万人,带动综合就业约1000万人。
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2024年1至9月,该市累计接待游客449.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18亿元,同比增长18.76%。在青海湖景区,新能源驱动帆船等环保设施的引入,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推动了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旅游景区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景区焕新升级。可以预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创新模式的持续探索,未来的旅游景区将以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绿色化的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景区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硬件改造,更是一场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革命。通过智慧化建设、文化创新和管理优化,景区正在从单一的观光地转变为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为游客创造更多元、更丰富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