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支正穴:准确定位与常见病症治疗
一文读懂支正穴:准确定位与常见病症治疗
支正
支正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支正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图源于灸大夫网站,侵权删
【穴名来历】
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支指离,正指正经。杨上善曰:“正,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托颐,指尖于本侧向上旁竖,本经转成当前直线,穴适当腕肘折中处。《金针梅花诗钞》支正条:“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盖以取穴姿势而得名也。
【定位】
标准定位: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一说支正穴“去养老一寸七分”(《针灸集成》)
【解剖】
支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末支。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桡侧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 还有贵要静脉,该静脉以不同形式与肘正中静脉相连, 最后归流肱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后方穿前臂深筋膜, 入尺侧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 该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支配。
【主治】
支正穴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眩晕,神经性头痛;
其它:麦粒肿,十二指肠溃疡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下放散至手。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支正穴1~3分钟,可辅助治疗头晕、目眩以及手麻、颈椎压迫症。
【配伍】
支正穴配三焦俞治目眩头痛。
支正穴配神门治神志病。此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精神病。
支正穴配曲池治肘臂手指痛不能握。
支正配肩髎,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挛急。
支正配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治狂言。
支正配少海、曲池,治肘臂手指痛。
【所属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子午流注之未时(13点-15点当令)经络。
经脉循环: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一侧19穴,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分别为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