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超64%,如何破解这一教育难题?
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超64%,如何破解这一教育难题?
近年来,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就超过了64%。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博士生的个人发展,也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新的考验。
延期率高达64%,博士生延期毕业成普遍现象
根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博士新生共12.58万人,同比增长8%。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居高不下。
一项针对全国100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调查显示,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其中,女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略高于男博士生,入学年龄越大、延期率越高,普通招考的博士生延期时间也更长。从学科来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均在35%左右,而自然科学类的平均延期率则略高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为36%左右。
延期背后:课题难度大、个人能力不足是主因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在调研中发现,博士生延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课题难度大。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不仅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更是在某一研究领域拓荒,这类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本身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些实验周期长、难度大的原创性课题,延期在所难免。
二是部分博士生对学业不够专注,博士生攻读年限长,部分学生没能持之以恒地专注于科研工作,而将精力分散于其他事务上,如兼职、工作、家庭和生育等,难以按时完成学业,导致延期。
三是部分博士生科研能力不足,无法做出创造性成果达到毕业标准而延期。
个人故事:一位北大学子的延期困境
小张(化名)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他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20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开始了博士生涯。然而,五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完成学业。
“我的课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实验难度很大,很多实验都需要反复验证。”小张说,“有时候一个实验就要做几个月,结果还不一定理想。”
延期带来的不仅是时间上的损失,还有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小张表示,延期后他失去了学校的奖学金,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学费和住宿费。更让他焦虑的是,身边的同学都已毕业,有的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他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
如何破解延期困局?
面对博士生延期毕业这一难题,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弹性化管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题的研究周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能一刀切。应遵循科研规律,深入调研,了解各研究领域的普遍研究周期,合理制定博士生学制。
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使满足合理延期条件的博士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并通过设置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方法,对不专心学业或科研能力不足的博士生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不合理延期,必要时及时淘汰。
多元化考核: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技术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贡献等纳入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打破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误区。
心理支持:学校应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术压力管理培训等支持,帮助其应对学术和生活中的挑战。
延期毕业引发的连锁反应
博士生延期毕业不仅影响个人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经济压力:延期学生需承担额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若失去奖学金或助学金,可能会通过兼职等方式缓解经济困难。
就业竞争力下降:长期延期可能让雇主质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项目完成能力,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延期带来的学业压力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资源占用:延期毕业生会占用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如实验室空间、设备等,可能导致资源紧张。
管理成本上升:学校需投入额外的行政资源处理延期相关的事务,包括学籍管理、住宿安排等。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的日益严重,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对导师和学校的资源配置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合理规划学习进程、加强师生沟通以及完善支持体系是应对这一现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