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与兵变:裕仁天皇如何终结日本近代的“下克上”之风
刺杀与兵变:裕仁天皇如何终结日本近代的“下克上”之风
"下克上"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指的是下级通过武力取代、消灭上级。这一传统最早流行于战国时代,但在明治维新后演变为高层势力争夺权力的工具。直到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后,这种通过刺杀和兵变来达到政治目的的风气才得以遏制。
"下克上"指的就是下级通过武力取代、消灭上级,主要流行于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等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此道高手,此后这一风气成为日本特色之一。但是明治维新以后,"下克上"成为了天皇和政党、财阀、军阀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看似是底层人士通过兵变、刺杀表达诉求,背后全是高层的算计。
1867年1月30日,年仅36岁的孝明天皇突然驾崩,这位天皇非常有意思,他支持德川幕府的统治,使得倒幕派的行动缺乏法理支持一直没能成功,而他驾崩后不久就发生了宫廷政变,德川幕府倒台,因此一直有传言孝明天皇的驾崩有蹊跷。
孝明天皇驾崩后,年仅十五岁的明治天皇继位。1867年11月岩仓具视、三条实美等公卿贵族就伪造了一份倒幕密诏,假借明治天皇名义号召长州和萨摩藩武装讨幕;1868年2月,经历鸟羽、伏见城等一连串战败后,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投降,二百六十四年历史的德川幕府退出政治舞台。德川幕府是倒台了,但是权力却没回到天皇手里,日本进入藩阀政治时代。
藩阀政治就是倒幕运动的主力长州藩、萨摩藩、公卿贵族出身的人主导日本权力中枢、操控政权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于军队的控制,所谓"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而代表人物就是日本9元老,分别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园寺公望。这些元老早期亲自担任首相,组织内阁,交替执掌政权;明治中期以后,元老们退居幕后继续操控政局,成为明治、大正时代的政治中枢。
这帮日本元老们有多大的权力呢?制定明治宪法,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是他们干的;日本首相、枢密院议长、内大臣等重要职务的任免是他们决定的;日本的内政外交方针的制定,比如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还是他们;就连日本天皇的家事也有他们插手,1921年日本元老以大正天皇精神错乱为由逼迫其隐退,让太子裕仁摄政。
裕仁对于日本元老们早有不满,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裕仁的婚事。1918年,裕仁17岁,当时内定久弥宫良子为太子妃,但是山县有朋等人以良子母亲有色盲为由反对,闹了一年多才在裕仁的坚持下确定娶良子为妻。但这事没完,此后日本不断有大事发生,大正天皇隐退、皇族长者东伏见宫依仁亲王薨逝、关东大地震等等,裕仁的婚礼一直推迟到1924年才举行,裕仁对这帮元老们能有好感么?
裕仁
1926年大正天皇驾崩,裕仁天皇登基,当时日本9元老只有西园寺公望还活着,但是这帮元老们留下的政治势力还在,政党、财阀、军阀依然把持权力,只是没有了一言九鼎的人物。早在1921年裕仁前往欧洲旅行的时候,就秘密接见了日本驻欧洲的十几个武官,获得了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等青年军官的宣誓效忠,以这些人为班底从元老们手中夺权。
裕仁要提拔永田铁山等人总要有个理由吧,这就是"下克上"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功了青年军官们受赏,有过了掌权的高层们受罚。
比较著名的事件有1928年皇姑屯事件,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不顾日本政府命令,私自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事后河本大作啥事没有还升了官,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背锅下台,而田中义一是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
再比如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表面上看是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私自行动,实际上关东军高层、军部高层都是默许的。1931年9月19日,日本内阁就已经下令关东军停止进攻,但关东军无视日本政府的决定,侵占了中国东北,事后若槻礼次郎内阁垮台,而裕仁亲自为攻占东三省的将领授勋。
再比如1932年2月、3月的血盟团事件,银行家井上准之助、三井财阀的领导者团琢磨接连遭到刺杀,但是井上日召、小治正、菱诏五郎等杀手并没有遭到严惩,1940年就全部被释放了,日本财阀势力遭到重创。
犬养毅
再比如1932年5月的五·一五事件,时任日本首相犬养毅被11名青年军官杀死在首相府,事后杀人凶手却因为宣称"对天皇耿耿忠心"而受到庇护,法院不得不从轻发落,没几年这帮人就都被释放了。从此日本政党势力遭到重创,基本退出权力核心,永田铁山等人慢慢掌握军政实权。
因为很容易就能达到政治诉求,"下克上"的风潮越演越烈,最终因为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差点波及裕仁而被终止。随着一系列暗杀等"下克上"事件的发生,藩阀政治的局面基本被打破,永田铁山等人掌权后因为政见不同发生分裂,形成了"统制派"和"皇道派",而永田铁山就是统制派首领,被称为日本军中第一大脑,是裕仁的亲信。
在永田铁山带领下,统制派获得了更多上层人物的支持,慢慢压倒了皇道派,取得对陆军的绝对支配权。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刺杀了永田铁山,拉开了"统制派"和"皇道派"的大决战,"统制派"趁机清洗"皇道派"军官,最终酿成了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展开大规模刺杀,内大臣斋藤实海军大将、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陆军大将、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先后被杀;首相冈田启介海军大将、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元老西园寺公望也遭到了袭击;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警视厅等中枢权力部门被攻占。
裕仁天皇最终对二·二六事件的责任人进行严惩,是因为这些人威胁到了自己。首先是叛军占领了皇宫正门樱田门,有突入皇宫的意图,威胁到了裕仁的人身安全;其次皇道派军官和裕仁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来往密切,叛军打出了"秩父宫是我们首领"的口号,而日本历史上天皇之弟篡位的事多得不胜枚举。在暴怒的裕仁的严令下,政变于2月29日被镇压,而与以往事件从轻发落不同,二·二六事件19名领导人物全被处死,其余人被判处监禁,此后"下克上"之风受到打压,日本一度流行以刺杀方式达到目的的活动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