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曝光!警惕“先用后付”的风险,别再傻了,欠下债款才知后悔
央媒曝光!警惕“先用后付”的风险,别再傻了,欠下债款才知后悔
“我压根不记得啥时候下的单、付的钱,这快递咋就直接送到家了?”
现如今,购物平台的功能越来越人性化,免密支付、先用后付这些新花样层出不穷。可是,这些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功能,真的都是好处吗?有些消费者稀里糊涂地就背上了账单,自己还浑然不觉。这“先用后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我们未曾察觉的风险……
“先用后付”:别以方便之名误导消费者!
先用后付,这几年在各大平台突然火了起来。它的卖点就是字面意思,你可以先不付款,零元下单,等收到货后再付款。听起来既简单又省心,点击心仪的商品,跳过付款步骤,商品直接送到家门口。
这有点像线下购物的“试用期”,给了你延迟付款的机会。但打着方便的旗号,却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很多网友反映,不经意间就被开通了“先用后付”,一不小心就“0元”拍下了商品。
有网友抱怨“孩子偷玩手机,不小心买了20多个头盔”,还有的吐槽“爷爷在网上先用后付一口气买了54样东西”……
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来自黑龙江的王先生,突然发现家里的快递数量暴增,一查才知道都是他父亲用先用后付买下的。起初他问父亲,父亲一口咬定自己没买,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这个功能!
确实,先用后付这东西,只要点进去,不经意间就下了单,等货到家,扣款时才傻眼。所以,先用后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处处是套路,小心莫名其妙背上“贷款”
- 下单容易,取消困难
不少网友看到快递一个接一个地送到家门口,才发现用的全是先用后付,但有些人根本没开通这个功能,为什么平台会默认使用?这就是先用后付的“小心机”,当你想付款时,“先用后付”选项默认首选,一点击就直接下单成功。
平时购物时,点击购买后还要跳转到付款页面,再次确认付款才算下单成功。但先用后付直接省去了这个步骤,下单少了付款页面的流程,容易让人掉入陷阱……
一旦开通后,下单变得容易,但想暂停却困难得多。
- 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有人可能会想,先用后付,货到了再付款,那我就一直拖着不付款。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如果你不主动确认收货,到了一定时间系统会自动帮你确认收货,然后从你的微信或支付宝扣款。如果微信里没钱,你迟迟不还欠款,就会影响你的个人信用记录。
所以,不小心点了先用后付,货到家了,你想不付都不行!有些人想退货,买的商品又没有运费险,还得自己掏钱运回去。更过分的是,有些商家会偷偷涨价,让你防不胜防!
这样一来,真是带来了不少麻烦,白花了太多原本不用花的钱!当然,麻烦还不止这些……
- 超前消费的危害
有了先用后付这个功能,很多用户就容易陷入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购物时,看到喜欢的东西可以不付款先拿回家,很多人开始不理性消费。疯狂买买买,反正先不用付款,后面的事再说。
或许有些人觉得自己挺理性,下单的东西都很便宜实惠,但最后加在一起扣款时,就会傻眼。看似一笔几十块钱的小金额,累计起来就是上千、甚至上万。或许有些东西本来就不需要,但在先用后付这种支付方式的诱导下,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在无意识中增加额外消费。
一项调查显示,使用“先用后付”功能的消费者,平均每月网购支出比其他消费者高出20%。“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说白了,先用后付就是这个道理,先用是后付,并不是不付,这其实就是挖了个大坑让你大量付款……
所以,对于那些控制消费能力差的用户来说,先用后付真的太容易让人过度消费了!
看起来方便省心的“先用后付”,背后隐藏的隐患竟然这么多。平台要想走得更长远,就应该尊重消费者,这种故意将“先用后付”藏起来,不通知消费者的行为实在不道德。
结语
“先用后付”功能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消费者在使用这一功能时,应保持理性,避免误操作和过度消费。同时,平台方也应完善相关机制,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