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文化赋能,迎新村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小站稻文化赋能,迎新村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金秋时节,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的民俗嘉年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米文化研学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米糕,感受着小站稻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水搅拌、撒粉过筛、填入模具、轻轻按压……”12岁的陈可滢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模具,当一块软糯且弹性十足的米糕脱模而出时,她不禁露出喜悦的笑容。“真没想到,一粒小小的稻米竟然能变化出这么多的形态。”陈可滢兴奋地说。
这场嘉年华活动,正是迎新村依托小站稻文化,创新发展的缩影。小站镇的稻米耕种历史悠久,盛产的稻米粒大饱满、黏香适口、回味甘醇。以镇赋名的“小站稻”早在19世纪末便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农耕文化一张响亮的“名片”。
“小站稻文化和产品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说,我们既有历史文化,又有产业基础,非常适合走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之路。
依托小站稻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新村规划并建设了集观、赏、吃、住、玩于一体的民俗嘉年华。去年正式对外运营以来,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前来参观旅游。随着小站稻育苗试验研发中心、小站稻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小站稻文化推广培训中心的陆续“上线”,更让迎新村民俗嘉年华成为展示和传承小站稻作文化的典范。
如今的迎新村,街道干净平整,高大的行道树挺拔而立,偶有鲜花点缀,为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村庄的居民区规划得整齐有序,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民俗嘉年华更是成为迎新村的文化娱乐基地,村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然而,时光倒退几年,迎新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路上尘土飞扬,村庄布局杂乱无章,私搭乱建现象常有发生,村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那时,迎新村人多耕地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子。”郑玉清回忆道,迎新村共有1600多位居民,但只有200多亩耕地,“村内产业发展不振,大家不得不外出另谋出路”。
“土地资源有限,咱们就集中起来搞村集体经济。”郑玉清和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重新梳理了村里的资源,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村企”,由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
为了办成这件事,郑玉清与村“两委”班子奔赴全国多地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形成发展方案后,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向村民们解释规划内容,争取大家的支持;面对启动资金的不足,郑玉清动员党员和村干部共同筹集资金,并且以个人房产作为抵押,申请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村企”如火如荼开办的消息,也触动着在外打拼的年轻人。2022年,迎新村村民王伟回到家乡,承担起了民俗灯会的技术保障和日常设施维护工作。“看到大家都在为村里的发展不懈奋斗,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他说。
回村几年,王伟不仅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亲眼见证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年人有生活补助,大学生有助学资金,日子有奔头,工作也有干劲。”王伟笑着说。
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迎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50多万元,用于村民福利的资金超过1400万元。如今,越来越多像王伟一样的年轻人回到村里。
“我们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农文商旅产业,增加活动内容,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打造多元化主题活动,持续挖掘新农村的新价值。”郑玉清说。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到如今的文旅融合示范村,迎新村的蜕变离不开创新和实干。他们不仅让小站稻文化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正如郑玉清所说:“迎新走上幸福之路”,这不仅是迎新村的发展目标,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