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络防御与智能监控并进,AI重塑军事基地安全体系
云网络防御与智能监控并进,AI重塑军事基地安全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军事基地的防御系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从基于云的网络防御系统到智能监控,人工智能正在为军事基地的安全保障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空军的IDCS系统:基于云的网络防御新选择
美国空军正在开发的“综合防御性网络空间系统”(IDCS)是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基于云的网络操作系统。该系统将取代现有的“网络空间脆弱性评估/猎人”(CVA/H)和“作战平台飞行套件”(IOP-FAK)武器系统,为信息收集和防御性网络行动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IDCS系统的基础是一个分层的通用硬件和软件传感器平台,该平台以多种封装形式提供,例如固定服务器机架或移动小型机箱。在边缘使用传感器执行数据收集、处理和聚合,在云平台内实施命令和控制。系统内部收集的数据将从套件中传输并通过云平台进入美国空军的广泛数据平台进行进一步分析。
美国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托马斯·亨斯利表示,在实施IDCS时,空军人员首先必须进行“地形分析”,即对网络的网络安全评估,这样他们就可以决定在何处嵌入系统传感器,以收集有关潜在网络威胁的信息。
Scylla AI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的突破
安防初创公司Scylla提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安防系统已经在军事基地中得到应用。目前,肯塔基州里士满的蓝草陆军仓库(BGAD)正在测试这些系统,这是唯一一个测试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控算法检测潜在威胁的军事基地。
Scylla系统与现有的监控摄像机和无人机配合使用,对设施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人工应对威胁的效率。据负责核事务的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德鲁-沃尔特(Drew Walter)称,Scylla 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学习,减少误报。在物理安全企业和分析小组(PSEAG)进行的 BGAD 测试中,Scylla 系统检测威胁的准确率超过 96%。
人工智能在军事防御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在军事防御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技术不可靠性、易受网络攻击、数据不足和硬件限制可能阻碍人工智能在核领域的应用。
报告指出,尽管核武国家对AI的军事潜力表示兴趣,但技术不可靠性、易受网络攻击、数据不足和硬件限制可能阻碍其在核领域的应用。此外,资源获取挑战涉及到发展高级AI所需的关键资源,包括人才、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资源。
未来发展趋势: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
面对人工智能在军事防御中的应用挑战,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军事基地防御系统发展的关键力量。英国与乌克兰签署的百年伙伴关系协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根据协议,英国将考虑在乌克兰部署军事基地和国防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并深化在远程打击武器、防空和导弹防御体系等领域的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军事基地的防御系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基于云的网络防御系统到智能监控,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军事基地的安全性能,也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然而,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还需要克服技术、数据和资源获取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人工智能在军事防御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