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月球背面采样新纪元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月球背面采样新纪元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新阶段,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的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阿波罗撞击坑进行采样返回。这一区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盆地,形成于约39亿年前。科学家认为,在剧烈撞击过程中,月球深部的物质可能被带到表层。因此,嫦娥六号采集的样本可能包含更古老的月球物质,有助于揭示月球的演化过程。
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由于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必须依靠中继星进行信号传输。鹊桥二号中继星在此次任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继星需要绕月飞行,在嫦娥六号进行月背工作的48小时中,会有数小时处于不可见的弧段,无法开展运动工作。
三大技术突破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这些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也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是此次任务的关键。考虑到月背的光照、测控条件等多种约束,设计了逆行的轨道飞行方案,做到了整个系统设计最优、最高效。月背智能采样技术则确保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能够精准采集样本。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则解决了在月球背面低重力环境下的起飞难题。
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总质量达8350千克。其中,轨道器负责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负责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起飞,返回器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国际合作的新典范
嫦娥六号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开放态度和国际合作精神。此次任务搭载了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国际科学载荷。其中,巴基斯坦立方星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后成功分离,拍摄并回传了月球影像图。其他3个国际载荷在嫦娥六号着陆月球后顺利开展工作。
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刘云峰表示,国家航天局已经与1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就未来项目的任务、设计、联合实施和科学数据共享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探月工程的新篇章
嫦娥六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新阶段。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以来,已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嫦娥一号和二号实现了绕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四号完成了月面软着陆,嫦娥五号则成功实现了月球正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星,不仅继承了其成熟的技术方案,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升级。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
开启深空探索新纪元
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新起点。正如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所说,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我们期待与更多国际同行携手,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
人类总要走向太空,走向更远深空。月球是人类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起点。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时间在月面工作、生活的基地,人类可以在那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实验,这将为未来奔向火星、奔向更远深空做技术、物资、智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