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揭示契丹王朝都城布局
辽上京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揭示契丹王朝都城布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是中国古代契丹民族建立的第一座辽代国都遗址,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遗址不仅见证了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新模式,对后续的金、元、清朝代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上京遗址的历史沿革
辽上京遗址始建于辽神册三年(918年),初名“皇都”。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建城前为契丹迭刺部居所,史称“西楼”。辽上京遗址周边群山环抱,分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皇城北0.75千米和汉城南2千米山丘上各有一座辽代密檐砖塔。皇城西有“渤海小城”。上京遗址目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北朝南市的城郭模式,南北长2.8千米、东西宽1.8千米。辽上京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辽上京是辽代始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首都,其皇城建设突出“皇权至上”思想,是契丹统治者对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辽上京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古发现与价值
自201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对遗址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
大型皇家寺院遗址:2020年10月,在辽上京遗址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大型皇家寺院遗址。发掘显示,在辽代灭亡后,金代又对寺院进行了二次营建,局部有扩大的倾向。
建筑基址:2022年6月,考古人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发现大型建筑基址。2023年6月,在首届辽上京文化论坛上,专家介绍,辽上京遗址考古取得系列新突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从2011年起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平面呈近方形,东、南、西各辟有一门,目前未发现北门。通过对宫城四面墙体的局部试掘和解剖,初步掌握了宫城城墙的营建做法、形制结构及其年代。
街道遗址:2016年6月至10月,考古队对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2号院南廊庑遗址、皇城东门内大街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或试掘。
都城规划特色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辽上京遗址的中轴线呈东西走向,体现出以东为尊。辽上京皇城内依东向轴线对称分布的主要建筑包括:皇城东门、宫城东门、1号院廊庑及其大殿和2号院廊庑等一组东向的大型建筑院落及贯穿其间的东西向道路遗址,呈东西向轴线布局。辽上京皇城和宫城西门均为单门道,而皇城和宫城东门均为一门三道,可见东门等级更高。辽上京城内建有孔庙、佛寺、道观等。
辽上京遗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辽上京遗址中保存的孔庙、佛寺、道观等建筑遗迹,展现了辽朝时期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辽朝的统治政策中。辽朝对不同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推动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同时,契丹文字的创制和汉文化的吸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辽上京遗址不仅是研究辽朝历史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宝藏。它见证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演变,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