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低碳高脂饮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低碳高脂饮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近年来,低碳饮食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减肥和健康管理领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殷峻教授,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对低碳饮食与尿酮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殷峻教授指出,低碳饮食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促使身体进入生酮状态,从而产生更多的酮体。这种饮食方式不仅有助于减肥和控制血糖,还可能对某些疾病如难治性癫痫有治疗作用。然而,这种饮食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谨慎对待。
低碳饮食与尿酮体的关系
低碳饮食,也称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的是严格限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的摄入,同时相对增加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的一种饮食方式。在健康状态下,尿液中几乎不含酮体,因此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如果尿酮体超出正常范围呈阳性,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增加的结果,常伴随高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
- 非糖尿病性酮症:见于饥饿、剧烈运动、严重腹泻、呕吐等情况,此时身体通过分解脂肪供能,产生过多酮体。
- 其他疾病状态:如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等)、妊娠反应强烈或某些遗传代谢病也可能出现酮尿。
低碳饮食的利弊分析
低碳饮食的短期效果显著,有益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但是长期低碳饮食,不仅会引发营养代谢问题,还会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因此长期低碳饮食应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而言,不宜以减重为目的进行低碳饮食。
在低碳饮食中,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生酮饮食。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被严格控制,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机体通过消耗脂肪供能,从而减轻体重。但是,生酮饮食不能擅自使用,需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并需密切关注血酮体、肝肾功能、体成分、血脂水平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靠饮食来减肥是不够完美的,体重减轻以后,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影响美感。此外,一旦停止饮食控制,体重会噌噌地反弹。为了维持体重,塑造健康体型,那么运动就必须提上日程。
适当地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含量,不仅促进健康、维持身材,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这样比别人吃得多,但是没那么容易增肥。
科学饮食建议
碳水化合物是一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作为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碳水化合物会经过消化分解成为葡萄糖,从而供给能量,并参与大脑功能的维持、身体组织的构成,以及肝脏解毒等等重要生理过程。
普通成年人饮食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为50-65%,其提供的能量甚至超过了全天饮食摄入的一半。这么重要的营养素,怎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了呢?
可能有人要说,“少吃碳水,减肥更快!”然而,最新发表的研究给了人们一剂警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健康减肥!
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发现,LCD与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具体来说,与碳水化合物摄入正常(每日饮食能量的55%来自碳水化合物)的相比,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供能占比38%)的受试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了20%。
综上所述,这项前瞻性纵向分析提示,高LCD评分(即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饮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而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的是BMI。
不得不说,以往研究会更多地关注高碳水化合物,却忽视了低碳水。“凡事过犹不及”,一味地降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占比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反而又会给慢性病开了一扇“后门”,甚至还可能缩短寿命。
先前提到的每日营养素供能数值会发现,低碳水饮食往往会导致更高的脂肪摄入,而高脂饮食又会增加肥胖风险,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虽然低碳水、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在短期内(<6个月)减轻体重,但这种程度的减重无法长期保持,甚至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中介分析
不同组的WHR和BMI的关系
综上所述,这项前瞻性纵向分析提示,高LCD评分(即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饮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而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的是BMI。
不得不承认,以往研究会更多地关注高碳水化合物,却忽视了低碳水。“凡事过犹不及”,一味地降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占比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反而又会给慢性病开了一扇“后门”,甚至还可能缩短寿命。
先前提到的每日营养素供能数值会发现,低碳水饮食往往会导致更高的脂肪摄入,而高脂饮食又会增加肥胖风险,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虽然低碳水、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在短期内(<6个月)减轻体重,但这种程度的减重无法长期保持,甚至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对于有些人来说,低碳高脂饮食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队列研究进一步发现,低碳高脂饮食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
低碳高脂饮食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研究共纳入1万余名成年人,按1∶4的比例分入低碳高脂饮食组和标准饮食组,两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两组中分别有305人和1220人完成基线评估以及血脂数据的收集。
低碳高脂饮食定义为: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0克和(或)<每日总热量的25%,而每日脂肪摄入量>每日总热量的45%,标准饮食不符合这些标准。
结果显示,低碳高脂饮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均明显高于标准饮食组。低碳高脂饮食组和标准饮食组中分别有11.1%和6.2%的人有重度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毫摩尔/升)。
随访11.8年时,低碳高脂饮食组和标准饮食组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8%和4.3%。校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低碳高脂饮食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仍然是标准饮食组的2.18倍。
在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低碳高脂饮食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始终高于标准饮食组。在低碳高脂饮食组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基因风险评分升高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最高。在整个队列以及至少接受2次饮食调查的人中,血脂水平的显著变化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相似。
低碳饮食存在健康风险
关于低碳饮食,此前就有诸多研究对其表示担忧。国家血脂协会发表共识称,低碳饮食对于减轻体重和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没有优势,反而有危险。该共识中,将低碳饮食定义为每日总能量10%25%来自碳水化合物,即每天50130克碳水化合物;极低碳饮食则定义为每日总能量<10%来自碳水化合物,即每天<50克碳水化合物。
共识称,对于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减轻体重的效果,短期(≤6个月)优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而长期(>6个月)的效果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相似。极低碳饮食难以维持,依从性较差。
另据一项分析表明,对于体重指数不高(<25)的人来说,低碳水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30克)会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那么,到底怎样吃才健康?流行的饮食模式效果不能持久,兰州大学学者联合加拿大、美国、瑞士、伊朗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提示,在时下流行的饮食模式中,大多数可在6个月内适度减轻体重,明显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降压作用尤其显著。但是,这些饮食模式带来的减肥和降低心血管风险作用基本上在1年后就消失了。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综合考虑了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基本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是能够满足居民营养和健康需要的理想膳食模式。“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指:食物品种多样,以谷类为主,注意能量平衡,多食蔬果、奶类和大豆,适量鱼、禽、蛋、瘦肉,减少盐和油,限制糖和酒,经常饮茶。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建议每日尽可能多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可能,摄入12种及以上食物。也就是说,只要保持均衡饮食,就能满足身体的健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