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古村落:艺术文创让“空心村”变身旅游热土
屏南古村落:艺术文创让“空心村”变身旅游热土
屏南,这个位于福建宁德的小县城,近年来因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成为备受追捧的避暑胜地。屏南县的自然风光,与当地传统民居
在屏南火车站还没有建成的年代,这里仅能通过省道和外界联络,交通甚为不便,即使是铁路网络四通八达、高铁出行高效快速的今天,屏南依然不通高铁,乘坐动车只能到最近的福州站,而想深入屏南古村落,更要依赖自驾或包车,一路经高速、国道、二级公路,要两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腹地。
屏南古村落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兴许是交通不便,也许是山地崎岖不平,总之这里幸运地躲开了拆旧建新,至今保持着原始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但走进其中你就会发现很多古建筑已经濒临坍塌,满目断垣残墙,好在保护重建工作启动后,大部分古建筑都得到了抢救式修复,与此同时,“文创兴村”“艺术活村”的理念也被带进了乡村。
屏南县的自然风光,与当地传统民居
@@@[01]{color}###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
屏南县的龙潭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位于屏南县南部、九峰山山下的小村庄,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20世纪八十年代,四坪村人口曾达到700多人。而后,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空置的老房子经风雨侵蚀,东倒西歪,萧条至极,村庄日渐冷落。
2017年,在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带动下,龙潭村开始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引进专业文创和设计人才,组建民间工程队,对损毁闲置的古宅进行内部设计装修和外部维护修缮。一座座老宅得以破茧重生,转化为民宿、书吧、工作室、咖啡屋、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新村民”前来长久定居、创业。
“新村民”的入驻带动乡村文创、文旅产业的发展,颇具文艺特质的龙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年吸引80多万人次前来旅游打卡,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四坪、墘头、三峰等村连片发展,昔日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梦想
在屏南,艺术项目的兴起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溪镇因林正碌发起的“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而闻名,该项目不收学费且免费提供画材,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前来学习油画。
王柳云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位来自湖南新化的农村妇女,因为偶然看到福建屏南双溪镇免费教画画的报道,决定前往学习。在双溪镇,她不仅学会了画画,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不仅在北京打工时利用午休时间画画,还出版了两本书,用自己的经历鼓舞着更多人追求梦想。
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
屏南县的文创发展不仅体现在艺术项目上,更体现在整个产业链的构建上。四坪村通过机制创新和文创项目,成功将“空心村”转变为“网红村”。该村积极探索建立中介式流转机制,规范老屋租赁市场,并引入多个专家团队实施文创项目,发展民宿、咖啡馆等新兴业态。
2023年,四坪村通过机制创新,做足特色文章,由村党支部牵头流转村内柿子树,通过保留柿子供观赏拍照、研发柿子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柿子从“一产”变“多产”,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创意产业,打造旅游新“爆点”。
在此基础上,四坪村还投入30余万元对雨廊进行综合整修,对30余个雨廊摊位进行提档升级、免费对外招商,吸引一批老村民认领摊位,经营农副产品、饮品、果蔬、手工艺品等,有效拉动群众增收。
机制创新、文创引领,从隐居山间的“空心村”到火热出圈的“网红村”,四坪村实现了华丽的“蝶变”,已成为许多游客追逐体验的“诗与远方”。2023年,村内常住人口从原来的10多人恢复到200多人,入住新村民37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1家,接待游客约75万人次,旅游创收1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3.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万元,形成“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的发展新格局。
屏南模式的意义与启示
屏南县的文艺复兴现象,为中国乡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艺术和文创项目的引入,屏南不仅保留了传统村落的风貌,更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这种模式的成功,证明了艺术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屏南的实践表明,艺术和文化不仅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更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屏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心灵栖息地,也为乡村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