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团队揭示丁酸调控免疫细胞机制,或改善PBC治疗效果
上海交大团队揭示丁酸调控免疫细胞机制,或改善PBC治疗效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课题组在消化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25.7)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丁酸通过调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功能,从而影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治疗效果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与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汁淤积、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PBC的主要药物,但约20%-40%的患者对其反应不佳,面临肝移植或死亡的高风险。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主要内容
研究团队发现,与UDCA应答的PBC患者相比,不应答者体内丁酸水平显著降低,同时MDSCs功能受损。进一步的体外实验表明,丁酸通过增强MDSCs的脂肪酸氧化(FAO),促进其扩增和免疫抑制功能。机制研究揭示,丁酸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上调MDSCs中FAO途径基因的H3K27ac修饰,进而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丁酸处理能够通过调控MDSCs减轻自身免疫性胆管炎,且经丁酸处理的MDSCs过继回输也显示出相似的保护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应答者体内的MDSCs存在FAO基因表达减少和线粒体功能受损的特征,而丁酸处理能够恢复其免疫抑制功能。
临床应用前景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丁酸在调节MDSCs稳态中的关键作用,更为开发针对PBC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望为那些对现有疗法反应不佳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专家团队与研究支持
该研究由仁济医院消化科博士生王睿、住院医师李博等完成,通讯作者为仁济医院消化科研究员唐茹琦、马雄教授和副研究员尤征瑞。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资助。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增进了对PBC发病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创新性的治疗方案将陆续问世,为患者带来福音。